水稻秸秆、蘑菇脚料、芦笋母茎、畜禽粪便……作为农业发展的副产品,如何将其变废为宝,在保护环境、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实现双赢?平湖市新仓镇立足农业生产实际,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改变“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向单环经营格局,以多向多环的链式化循环发展农业,实现了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牛粪成了蚯蚓的“美食”
上海人冯飞在新仓镇新征村开办奶牛养殖场已有12个年头,如今养殖场里的300多头奶牛平均每天产3吨左右的牛奶,直接供应到上海的一家乳业公司。长期的合作关系让冯飞压根不用操心牛奶的销路,但每天产生的大量牛粪却让他烦恼不已。
“养殖场一天产生的牛粪在4吨左右,一年下来就是1400多吨,要处理这么多的牛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冯飞告诉笔者,首先要找到需要牛粪的地方,然后还要帮忙负责运输,距离近点的运价为每吨20元,远点的则要每吨30元,光运费每年就要好几万元。
一次偶然的机会,冯飞听说上海浦东的一家奶牛场用牛粪养蚯蚓,不仅解决了牛粪处理的大难题,还增加了自身的收益。他立刻赶往那家奶牛场参观,得知在江苏扬州一带,牛粪是宝贝,每吨要卖到25元。
“农户用牛粪养蚯蚓,不算人工费,一年能赚6万元。”冯飞说,当时他就想,同样是牛粪,与其这样每年贴钱,不如自己也尝试养蚯蚓。用牛粪养蚯蚓,蚯蚓的价格每公斤卖到20元至24元,养殖蚯蚓之后的牛粪还可以用作盆栽花木的肥料,10元一袋,每袋25公斤。据悉,仅此两项,冯飞的养殖场每年就可以增加10万元左右的收入。
据新仓镇农技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像冯飞奶牛养殖场采用的这一模式称为“种养复合生态型”。除此之外,新仓还推行对现有粮油和稻麦一年两茬扩大到三茬种植的“粮经结合增效型”;推广“水稻—蘑菇—芦笋”模式的“循环农业产业型”以及“设施栽培精品型”和“乡村田园观光型”模式,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持续发展力。
芦笋母茎发酵还田
在新仓华凰果蔬专业合作社的芦笋基地,老板孙建良笑得异常开怀,不仅是因为今年芦笋大丰收,更重要的是今年芦笋母茎的处理有了好去处。基地的管理人员丁根弟一边指挥着工作人员将芦笋母茎运到粉碎机前粉碎成母茎粉,然后运到池中发酵,一边告诉笔者,等到下一季芦笋种植的时候,这些母茎粉就可以当肥料,降低不少生产成本。
“一亩芦笋一年两季可以产生4吨母茎废料,全镇共种植芦笋1300亩,一年产生的母茎废料就有5000多吨。”新仓镇高级农艺师陆志华告诉笔者,原先芦笋母茎一直没有办法处理,各个基地都是将这些母茎废料随意堆放在空地上,既污染了环境,又造成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省、市农技推广基金会立项研究,将母茎粉碎发酵后再还田,可以有效地防止二次污染。
蘑菇废料进入循环链
新仓本是蘑菇大镇,采用“水稻—蘑菇—芦笋”循环模式将蘑菇废料成功接入循环链,彻底解决了蘑菇废料乱堆放产生的污染问题,还结合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对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业废弃物进行统筹考虑,创造性地探索出多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不仅让曾经的农业废弃物变成了助农增收的宝贝,还大大改善了生产和生态环境,为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悉,在省农业厅近日公布的第三批31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名单中,新仓榜上有名。
薛佳红 倪聪耕 沈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