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写真

为了多收三五斗

——记省农业厅粮食领域首席专家孙健

  □本报记者 陈鎏琰人物名片:
  孙健,浙江省农业厅首席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推广研究员、浙江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省农业厅粮食领域首席专家。曾获国务院“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农业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晚稻机插不齐穗,怎么办?”“晚稻种哪个品种好?”……在早稻生产管理的关键期,省农业厅组织专家专程到金华,与当地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对接帮扶,解决粮食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现场,金华市琅新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申志义等人围着省农业厅粮食领域首席专家孙健急切地发问。
  今年57岁的孙健自1982年从原浙江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粮油生产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是我省粮油生产技术战线上的“老战士”,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为了倾听他的故事,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了他。
尽心尽责,管好“米袋子”
“米袋子”关系到全省人民的温饱问题,作为省农业厅粮油领域的首席专家,孙健自然责无旁贷。
  说到粮食生产,就不能不说到我省正在大力推进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孙健是我省第一个提出要在全省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这个概念的人。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孙健了解到宁波和杭州都有关于保护粮食生产的示范区,他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保护与发展粮食生产极好的方法。后来,他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在全省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建议,并组织开展试点,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0年,我省全面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为更好更快地在全省推开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2010年在诸暨举行了第一次“两区”建设现场会。从该年5月起,孙健几乎没有休息日,连续十多次前往诸暨,与当地领导、专家一起研究规划布局,选择种植品种,制定技术方案,落实增产措施。回来后,他又反复研究,精益求精,为的就是要在示范区里种出最好的水稻。在10月份召开的现场会上,时任省长吕祖善、副省长葛慧君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诸暨也由此成为我省第一个通过省级验收认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目前,我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进展顺利,全省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3632个,面积358.6万亩。”孙健自豪地说道。
潜心研究,创新求发展
  孙健不仅是一位粮食生产主管部门的领导,更是一位粮食生产技术专家。“他这几年来一直在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作,为我省粮食单产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省种植业管理局的同事们都很佩服这位孙专家。
  2011年全省早稻亩产407公斤,为全国最高,单季稻平均亩产突破500公斤,这个被视为单季稻生产的质的飞跃,凝结着孙健多年的心血。
  上世纪90年代,孙健就开始了对超级稻高产技术应用的钻研。十多年来,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不断完善,品种从“9308”发展到了中浙优系列、甬优系列,为浙江的“米袋子”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在自我研发的同时,孙健还非常善于利用“他山之石”。2004年开始,孙健主持了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和“超级稻示范及推广”项目,取得了水稻示范方平均亩产超750公斤、攻关田超800公斤的高产典型。“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这个科技项目,还获得2008-2010年度全国农业丰收一等奖。
  在孙健的组织领导下,多年来原省农业厅农作局围绕农作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优化作物布局,组织实施了粮食、油菜、蔬菜、棉花、食用菌等作物的优质品种和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的示范推广。
立足基层,情系众农家
  多年来,孙健深入基层,始终把心放在田头。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好从义乌回来,“我们干的是田间地头的活,如果不到基层去,又怎么能了解到更多的情况呢。”孙健说。
  今年6月底,正是粮食生产高峰期,孙健又一次赶到金华婺城区指导水稻生产。孙健对婺城区双季稻种植过程中面临季节紧、任务重,劳动力成本高、劳动力紧张,遇不利天气多的年份容易造成减产等问题进行充分而深入的调研。他提出,婺城区要走粮食生产机械化道路,但同时还要解决机插秧苗质量不高、秧苗返青慢等问题,要在提高秧苗质量和增产方面多下功夫,农机农艺要结合,而结合点就是在培育壮秧上。争取早稻提前收获,为晚稻提前移栽争取宝贵的时间,从而保障连作晚稻能够高产稳产。要注意连作晚稻品种搭配和配方施肥,在稳产的同时,尽可能提高单产。
  在多年的农业工作中,孙健深深地了解,一个好的政策对农民来说,具有怎样大的促进力。近年来,孙健一有空就下乡调研,积极参与粮食生产政策的讨论制定,并组织开展以提高水稻单产为重点的高产示范和竞赛活动,开展“十百千万示范工程”,用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促进粮食生产实现“三增”。
  针对我省水稻“两迁”害虫和条纹叶枯病加重,2009年,孙健牵头组织栽培、植保、种子、农机等部门专家共同商探解决办法。经过反复研究后,提出了“适度提前、同期集中”的晚稻播种技术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浙北地区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努力提高晚稻产量,提供了技术保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