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

揭秘白宫记者团

  近日,被称为“总统折磨者”的传奇记者海伦·托马斯去世,享年92岁。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份声明中称:“海伦是一名真正的先锋。她参加了自肯尼迪总统以来历任总统的新闻发布会,一直让美国总统疲于应对。”
  海伦正是白宫记者团的一员,这个美国媒体中特殊的记者团体,工作地点不在报社或电视台,而是在白宫西厢,靠近总统办公室。
  “白宫记者”曾留下许多传奇
  1972年,《华盛顿邮报》白宫记者布罗德曾参与调查“水门事件”。为了打压他的报道,尼克松动用各种关系,打击布罗德本人和《华盛顿邮报》。尽管身陷孤立,布罗德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周进入白宫,参加新闻发布会。以他惯有的姿态抛给政府最犀利、最尖锐的问题。最终,尼克松被迫辞职。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遇刺时,合众社的白宫记者史密斯正跟着总统车队一起出行。他当时坐在记者采访车前排,面前就是车载电话。
  当肯尼迪中枪之后,史密斯伸手一把抓起车中这部唯一的电话,接通了合众社驻达拉斯记者站:“合众社达拉斯11月22日电:今天在达拉斯市区,3发子弹射向肯尼迪总统的车队,肯尼迪身负重伤,情况很严重,凶手的子弹可能是致命的……”美联社记者贝尔就在旁边,他急得不停敲打史密斯的后背。
  就算后背被敲得淤青,史密斯仍旧“霸”着电话,怎么也不肯撒手。贝尔只好冲下采访车,飞奔到附近的一个电话亭,发出了美联社的快讯。不过,因为他比史密斯晚了几分钟,他在这场报道的比赛中彻底输了——最先发出肯尼迪遇刺消息的史密斯,赢得了普利策奖。
  总有“折磨总统”的记者
  当然,如此惊心动魄的报道,对于“白宫记者”来说,那是少之又少。他们最重要的“战场”,是在白宫新闻发布厅,这里的“斗智斗勇”每天都在上演。
  白宫每天的发布会有两场,早晨一场,下午一场。早晨发布会是非正式的,发言人会将当天总统的安排和其他一些信息告知记者,然后了解记者们对什么话题感兴趣,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这个发布会也被戏称为“叽叽喳喳”发布会,内容通常不允许报道。
  下午正式的发布会,不仅会进行现场直播,而且所有的内容都会整理成记录稿。对于很多白宫记者而言,下午的这场发布会就是他们的战场。
  报道白宫50年的萨拉·麦克林登是和海伦·托马斯并列的“总统折磨者”。在晚年,她经常摇着轮椅来白宫开会,犀利尖锐的问题,使她也成为了很多新闻秘书和总统“头疼”的对象。老布什有一次不得不警告萨拉,说如果她不用“正常”的方式提问的话,他就再也不会给她提问的机会。而萨拉的回答则是,“要是我正常提问,你根本不会回答我的问题”。
  她总是逼问不停,以至于有一次肯尼迪只好对她说“生活,不总是公正的”来结束她的拷问。这些资深记者们,在白宫的时间比总统还长,所以很多时候,总统也对他们恭恭敬敬。
  布什时期的新闻发言人弗莱舍,是令记者们头疼的一位发言人。不管记者们如何变换方法提问,他总能绕开那些敏感的问题。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记者格里高利说:“我们都喜欢他,也很尊重他。但要想从他嘴里听到他不想说的东西是不可能的。有时候我们走出新闻室,恨不得把脑袋往墙上撞。”
  弗莱舍则评价他的对手们,“白宫记者是你所能遇到的最聪明、最顽强,也是最有经验的记者。他们永远有最后一个问题”。
  白宫积极应对记者“拷问”
  白宫和新闻界的关系很微妙。有时候,白宫希望媒体报道出自己的看法;而有时候,他们又不希望媒体揪住问题不放。
  克林顿时期的白宫发言人麦柯里说:“发言人必须与新闻记者建立友好而专业化关系。新闻记者有自己的工作,而你作为发言人,也有自己的工作。你可以成为某位记者的朋友,但是你必须记住,记者时时都在工作,你也同样如此。”
  在现任白宫发言人卡尼的新闻发布会上,他会亲切地喊出记者的小名,但记者们也了解,再亲密的关系,也无助于“撬开”卡尼的嘴。
  有媒体总结了卡尼“不回答问题”的各种方法。
  卡尼2011年2月成为白宫发言人,此后他共主持了400多场例会,使用了1900次“我不回答你的问题”的委婉说法。其中,“我建议你就此问题咨询有关部门”是卡尼最喜欢的方式之一。在今年1月一场43分钟的记者会上,卡尼4次建议记者去司法部咨询,2次建议咨询国家劳动关系委员会,还有国务院2次,国防部1次,去看《纽约时报》1次,去听奥巴马演讲1次。
  不过,“圆滑”的卡尼也承认,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敌人”,“我有一个团队,我们非常努力地预测记者们会问什么问题。但问题是,记者人太多,而且工作优秀,聪明睿智。我们几乎不可能全部预测准确,以至于我们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不得不回去继续研究。”
(摘自《新京报》 储信艳 高美/文 2013年7月28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