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林业

普陀水仙种植面积十年减八成

  近十年来,普陀水仙产业急剧萎缩,种植面积缩减了八成。曾经红极一时的普陀水仙正渐渐被人淡忘。近日,笔者来到舟山普陀的水仙培育基地采访,一探究竟。
  正在水仙基地劳作的桃花镇客浦村花农张小忠告诉笔者,培育普陀水仙很费精力,每年五、六月份种下,九、十月份挖出来贮藏,次年五、六月份再种下,需要3年才能产出商品球。其间还有多道培植工序,防病治虫一年也至少15-20次。一旦技术不到位,花球就长不大。
  现在,像张小忠这样的普陀水仙花农在整个桃花岛有十多户,种植面积200亩。采收上来的商品球由桃花岛水仙花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售。然而,花农却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因为种植水仙几乎赚不到钱。
  合作社负责人张斌耀介绍,商品球需培育3年,而一个商品球最高卖5元,最低的只有0.4元。笔者了解到,张小忠种植的11亩多水仙花球,去年产出大小商品球近5万只,毛收入6万元,除去成本和人工费,利润所剩无几,而他空闲时做小工也有250元一天。“回报周期长、投入大、效益低,花农逐渐失去了积极性,普陀水仙产业急剧萎缩。”桃花镇农办主任邬海君说,普陀水仙种植面积由2003年的1000余亩减到现在的200亩,种植地也由原来的普陀区桃花、六横、朱家尖和定海区的岑港、干览石等地,减少到现在仅剩桃花岛。
  行家认为普陀水仙“香、色、姿、韵”四绝,品质优于漳州水仙,深得行内人喜爱。目前,桃花岛生产的普陀水仙商品球90%以上销往北京、杭州、宁波、义乌等城市。去年,合作社的200亩培育基地产出普陀水仙商品球75万只,市场销售供不应求。
  市场叫好,但收益低,是什么原因导致普陀水仙得市不得价?“漳州水仙是最大竞争对手,相同规格的商品球,漳州水仙的价格比普陀水仙低。”张斌耀介绍,受漳州水仙市场价格的冲击,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普陀水仙价格一直没有大的上涨。为尽量挽留花农的心,合作社向花农全额返回商品球销售所得利润。
  政府也一直重视对普陀水仙产业的扶持。据了解,在普陀,种植普陀水仙每亩可享受300元到1000元不等的政府补贴,每收购1个普陀水仙商品球再给予5分钱的补贴。同时,政府还投入资金开展普陀水仙科研项目,积极推广普陀水仙标准化生产技术。
  尽管有外界助力,但普陀水仙产业依然举步维艰。而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因为效益差,许多水仙花农已改行,留守的花农年纪都在50岁以上。专业化程度不高,也造成了亩产量低、效益差的局面。“种植队伍后继无人,跑市场、搞技术、会钻研的后生力量严重缺乏。”邬海君无奈地说,在重“钱途”的当下,鲜有年轻人愿意入行。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没有内在提升和转变,一个产业注定会走向衰败。 曹玲 刘浩 邢学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