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圣威
家庭农场主名片:杨震,现年28岁,从事农业生产5年,现是安吉县杨树湾家庭农场主。农场种养结合。
“算了,我不到其他地方去了,我要搞农业。”
“儿子,不要干,不体面的……”
2009年,安吉天子湖镇乌泥坑村的大学毕业生杨震找工作屡屡受挫后,与父母有过这样一席对话。
时隔5年,他们一家人告诉记者,农业来钱稳,干得有味道。“我们要一辈子干下去。”
杨家对于农业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个中滋味究竟如何?请随记者一同走进杨树湾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规划先行
2009年,回到农村创业的杨震成立了湖州市首家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杨树湾农场。这也意味着,他正式把自己的人生“规划”给了农业,同时,他也在不断规划着自家的农场。5年辛勤耕耘,原先家里承包的300亩左右低丘荒坡变成了满山瓜果飘香、圈里畜禽欢唱的“花果山”。
“目前农场已步入正轨,种植业与养殖业基本实现相互支撑、循环发展。”杨震的眼光让人佩服,他认为,种植业投资周期长,为早出效益,农场一开始就同时起步了存栏规模3000-4000羽的养鸡业。前期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部分饲料,鸡粪做种植业肥料,收益支撑种植业继续发展;后期种植业成规模见效后,收益反过来支撑养殖业发展和转型升级。“今年养鸡换成养羊,去年水果收入都投进去了,同时羊吃的饲料都来之于种植业的麦草、玉米秸秆等。”
杨震的母亲陈依勤说,农场从未买过肥料,也从未用过农药。家禽、湖羊养殖产生的粪便足以供果园当肥料使用。“儿子还通过化验检测,将鸡粪封闭发酵,让它的养分增加了好多!”
记者发现,杨树湾的果园和其他果园光秃秃的地面不同,长满了半人高的“野草”。询问后才知道,这些“野草”是黑麦草,是养殖湖羊的极佳饲料,而到12月份枯萎之后,翻面覆土又是果园肥力十足的养料。“不论是水产、湖羊、家禽养殖还是果蔬种植,300亩‘花果山’借助完整的生物链实现循环立体农业,整个农场不进农资,只出商品。”杨震的“规划图”仍在描绘:不久前,农场承包了上游水面面积200多亩的施家坞水库,以确保用水安全。尤其是存栏量300多只且在不断增多的湖羊,对水质要求高;目前,已是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的“杨树湾”正在申报湖州市名牌和绿色食品认证。
不知不觉打造了一个范本
当全省各地的大多数家庭农场尚在摸索中前行时,杨震一家三口已深谙管理学之道,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管理专业出身的杨震主管规划、营销、财务、技术,陈依勤负责农场的日常生产管理和技术应用,跑过运输的父亲老杨负责采购和配送。除此之外,杨震的姑姑、姨父也常年在农场帮忙,每月拿固定工资。
“鸡粪封闭发酵后更有肥力、喂养湖羊的玉米秸秆发酵后营养成分更容易吸收、果园套种也有很多讲究……”杨震源源不断地为农场输入专业技术;负责销售送货、农场原料采购的父亲大多数时候承担着体力活;陈依勤则把后勤工作打理得滴水不漏。“这完全是一个示范性家庭农场的样板。”到过“杨树湾”的农业界专家纷纷在省内推介这个三口之家的“杰作”。
湖州市农业局局长杨建明提及该市家庭农场发展情况时认为,湖州规划建设发展的家庭农场模式应是示范性家庭农场,不是大户转身份,简单地进行工商登记。而是要实行种养结合,规模适合家庭成员经营能力、匹配相关的种养专业技术、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能力,制定集约、标准化的生产流程,才能达到家庭农场增收的目的。
去年,“杨树湾”除去固定资产折旧、工资、日常生产支出等成本费用,实现全家人均净收入约8万元,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示范性家庭农场的标准:生产模式先进、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环境友好、经济效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