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卫
久盼的雨,一直没有下。
这几天,尽管我省高温有所减弱,旱情却在加重。水,成了浙江人在这个夏天最稀缺的资源:因为缺水,数十万山区、半山区的居民出现饮水难;因为缺水,数百万亩农作物承受“烧烤”之痛;因为缺水,十几万头大牲畜口渴难耐……“抗旱,是当前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农业生产,夺取农业生产保卫战的最终胜利!”面对严峻的防旱抗旱形势,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坚定地说。
齐心协力抗旱灾
继8月上旬多次派出抗旱服务专家组赶赴干旱重灾区之后,8月13—16日,省农业厅再次派出7个由厅领导带队的防旱抗旱指导服务组,分赴全省11个市帮助指导农业抗旱工作,省农业厅的粮食、茶叶、水果、畜牧等方面的专家们下水田、上茶山、入果园、进猪场,围绕各地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开展现场“会诊”,支招抗旱救灾。在新昌,针对大面积茶叶干枯的情况,茶叶专家给出了科学灌溉、铺草覆盖等技术建议;在嘉兴,针对高温下生猪慵懒、易发疾病的情况,畜牧专家提出了加强栏舍遮阴通风、合理安排饲喂次数与时间、降低饲养密度、合理安排畜禽活动时间等建议;在衢州,面对濒临枯萎的高山蔬菜,蔬菜专家给农民们送去了抗旱保苗、遮光降温、畦面覆盖等抗旱知识;在苍南,面对已经白化、开裂的水田,粮食专家建议农民采用间歇灌溉等方式“抢救”有希望的水稻,对已经绝收的,要及时补种旱粮作物,并向当地农民推荐了地膜覆盖、避旱种植等科学方法。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面对旱情,省农业厅的行动迅捷有力,各地农业部门亦是不遗余力。自旱情发生以来,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及时启动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组织专家制定农业防高温和防旱抗旱技术措施;各级农业部门组织700多个服务组到田间地头开展防高温和抗旱工作,送技术、送服务、送物资;同时协调各灌区水库开闸放水,指导农户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进行抗旱。
多措并举保供应
持续的高温干旱,使农产品保供稳价的任务更加艰巨。
农产品监测预警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7月底我省蔬菜在田面积为247.8万亩,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20%。据全省18家蔬菜批发市场对大白菜等25种蔬菜批发价格分析比较,8月上旬全省蔬菜简单平均批发价为每公斤4.52元,比7月下旬上涨7.3%,比去年同期上涨21.5%。
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持续高温干旱对我省部分设施蔬菜和众多高山蔬菜基地产生了较大影响,也使畜牧业生产水平下降。目前,我省各级农业部门正一手抓基地救灾、保护生产能力,一手抓市场分析预警、促进产销对接,努力实现“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
记者了解到,为保证生产,各地在抗旱的同时,积极安排应急生产计划,目前全省已调拨储备种子1.3万多公斤,补种蔬菜面积4.1万多亩。受灾严重的杭州市已从市农业自然灾害救灾资金中拨出300万元,用于灌溉设施工具和种子种苗、种禽等补助,截至8月15日,杭州市已补种和新播蔬菜面积1.1万亩,同时准备了充足的种子,以根据后期天气适时播种,确保叶菜供应不断档。
省农业厅进一步加强菜篮子产销分析和市场预警,指导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户加强地菜收购和客菜调入,以保障市场供应。以杭州蔬菜批发市场为例,目前该市场的日交易量3200吨左右,基本与往年同期持平,其中外地菜日交易量由高温干旱之前的每天1800吨增加到目前的2200吨左右,占比由58%增加到了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