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海洋与渔业

台州人从虾壳里提取“黄金”

  养龙虾的,难赚钱;开龙虾馆的,赚得盆满钵满;从龙虾壳里提取甲壳素的,用外行人的话来说,这就等于在提炼“黄金”。
  不难看出,这是一个越往下游越赚钱的产业。
  作为全国最大的甲壳素生产加工基地,台州的甲壳素及衍生产品年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其中95%的产品出口欧美。
  玉环资源综合利用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光是玉环的3家甲壳素及衍生产品的龙头企业去年产值就超过了3亿元。目前,台州市的甲壳素产业正实现从传统的粗放加工向产品深加工,直至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成市场“宠儿”
  吃剩下的虾壳、蟹壳很臭,很多人吃完海鲜,便把这些东西扔掉了。但事实上,这样的行为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宝贵资源。在玉环很多从事甲壳素行业的人看来,他们扔掉的,或许就是“黄金”。
  甲壳素就是从蟹、虾壳中应用遗传基因工程提取的动物性高分子纤维素,在科学界,它被誉为“第六生命要素”。
  浙江省水产加工流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在台州体现发展甲壳素加工区域优势,建立5个水产加工研发中心,并建立甲壳素加工研发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在玉环。
  “现在,玉环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生产基地之一,从当前形势和发展的趋势看,甲壳素及其衍生物正在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领域,已引起国际科技界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市场前景十分良好。”玉环县科技局的工作人员徐女士说。
  近年来,玉环以浙江金壳药业有限公司为首的3家企业,综合利用废弃的虾、蟹壳作原料,生产甲壳素产品及相关衍生产品,产品在欧、美、日、韩、澳洲等国家和地区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浙江金壳药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林荣业说,光是他们一家,2012年的销售额便达1.3亿元,95%的产品出口,占到全国甲壳素出口量约10%。目前,他们的产品应用于医药、化妆品、食品保健、工农业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涉及六大系列40个品种。依托高科技研发水平和甲壳素特殊的产品属性,“金壳”公司生产的高附加值甲壳素衍生产品逐渐成为国际高端市场的“宠儿”。
甲壳素企业瞄准深加工
  据了解,在台州,龙虾壳的回收率其实并不高,多数甲壳素企业还是回收利用海虾壳为主。笔者询问了几家龙虾馆的老板,他们均表示很少有人会上门回收龙虾壳。与此同时,甲壳素生产企业也并不希望从餐馆回收龙虾壳。“虾壳回收利用很难,就拿龙虾壳来说,餐馆里的龙虾壳大多和其它垃圾混在一起,即使回收过来,处理的难度和成本都比较大,现在我们还是以冷冻厂的虾蟹壳为主,但回收量也不多,不足以满足企业生产的需求。”温岭一家甲壳素生产企业的负责人说。
  生产甲壳素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一度让不少人头痛。据玉环县科技局有关专家介绍,当前工业化生产常采用化学法,经过酸碱处理,脱去钙盐和蛋白质,然后用强碱在加热条件下脱去乙酰基就可得到应用十分广泛的可溶性甲壳素(壳聚糖),在这个过程中,污水和废气的排放非常严重。
  “我国甲壳素行业整体也存在着产品加工度低、缺少终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等问题,现在很多企业已经放弃生产甲壳素,转型生产以甲壳素为原料的衍生品,污染小了,但是利润更高。”徐女士说。
转型成功后,利润能翻好几番
  浙江金壳药业有限公司原本叫“浙江金壳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现在的名字是今年1月变更注册的,这也是玉环首家以海洋生物为主要原料的医药企业。
  名字的变更意味着这家公司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子。“今后公司将从精细化工企业正式转入医药生产企业管理轨道,企业的利润将能翻一番。”对此,董事长林荣业信心满满。
  跟“金壳”一样,浙江澳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也在谋转型。该公司也从此前的提取甲壳素,向生产甲壳素衍生物转型,公司负责人告诉笔者,回收的虾壳经过初步处理只卖2元/公斤,生产成基础的甲壳素是30元/公斤,如果经过深加工后,生产出的药品辅料能卖每公斤2000-3000元,最终加工成保健品的价格更是按颗来计算了。“所以说,这条产业链是越往后,利润越大。”他说。
朱玲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