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综合区)位于八里店镇南片,总面积24700亩,规划通过三年建设,基本形成一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粮食生产、瓜果蔬菜、特种水产等三个产业示范区和20个高标准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总投入建设资金3.6亿元。
园区注重科技服务。新建280平方米“三位一体”、一站式服务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并开展“智慧农业”建设试点,在区域内初步形成了以农业公共服务为基础,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为依托,农业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全方位、全程化和全天候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由于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有机融合,园区内农业经济效益大幅增加,和建设前相比,亩产值由3462元提高到9002元,亩收益由1559元提高到4151元,总产值由5835万元提高到22234万元,总收益由2628万元提高到10253万元。
【点评】 八里店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城乡统筹的大平台中,通过创新经营机制和科技服务体系,将农业园区和农民新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与城乡统筹的同步推进。
诸暨市东部山地现代农业园区
诸暨市东部山地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综合区)规划面积45900亩,建成面积49540亩。园区重点建设香榧、茶叶、白哺鸡竹笋等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樱桃、设施果蔬、高山茭白、毛竹、畜牧等7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并配套农业休闲观光区。
为保证园区建设顺利实施,诸暨确立了现代农业发展“1+6”政策体系,并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为园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园区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推动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建设。区内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省级名牌农产品4个、省级著名商标4个以及地理标志产品1个。为推进园区发展,诸暨还组建了现代农业院士专家咨询团队,完善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制度和农技指导员制度,并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和村级农业服务站。
【点评】 诸暨东部山地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实施品牌战略、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三产协调发展等举措,造就了集特色农产品开发、产品精深加工、物流业和休闲观光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婺城区汤溪现代农业园区
金华市婺城区汤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面积2.9万亩,包括3个示范区、6个精品园、1个农产品加工带、3个休闲观光园,涉及茶叶、蔬菜、奶牛、柑橘、生猪、中华鳖、淡水珍珠蚌等产业。
婺城高度重视园区建设,将农业“两区”建设纳入乡镇年度工作考核,项目实行法人化运作,纳入园区管理。园区内建立了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并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实物租金+收益提成”等多形式土地流转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园区以协调、共生、再循环和能流、物流双流通的原理为指导,整合内外循环、设施装备、良种良法、科学管理、品牌文化、机制创新等六大生产要素,实现了生态化、机械化、高效化、标准化、产业化和长效化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点评】 婺城区汤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长效机制,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通过不断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取得了园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丰收”。
临海市涌泉柑橘示范区
临海市涌泉省级柑橘示范区总面积2.03万亩,总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
为加强管理,园区成立了由市林业特产局、涌泉镇以及7个参与创建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创建工作实施小组,统一协调园区创建。园区划分成三大区块,在每个区块建立核心示范点、落实建设内容,使园区建设既统一又各有重点。为提高科技含量,园区特别注重将设施农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建立了首席专家和责任农技员制度,实施临海蜜橘标准化生产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柑橘完熟采收、大棚设施栽培、绿色防控技术、地膜覆盖技术、肥水同灌技术等一批优新技术。
园区建成后,年总产值达1.3亿元,其中3000亩核心区的平均亩产值达8000多元。
【点评】 临海市涌泉省级柑橘示范区由当地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联合创建。园区通过创新“分区块同步推进”的管理模式、强化资金投入、注重科技应用等措施,提升了柑橘产业的设施化、标准化、科技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水平。
缙云县双溪口食用菌精品园
缙云县双溪口食用菌精品园由缙云县珍稀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承建,面积76亩,主栽品种秀珍菇和杏鲍菇。
在管理上,缙云将精品园管理划为有专人负责的7大区块,并明确了奖惩措施;在设施上,精品园建立了先进的秀珍菇连栋大棚,建设150平方米菌种提纯复壮实验中心和360平方米产后加工保鲜区,购置了生化培养箱、恒温培养箱等设备,生产主要环节的机械化率接近100%;在技术上,园区建立首席专家、责任农技员相结合的农技推广责任制,推广应用秀珍菇多品种合理搭配、秀珍菇移动出菇、菌包制作机械化、高压脉冲灭菌、生物质颗粒燃料加工等新技术,主导品种的良种覆盖率和标准化生产率达到100%。
目前,精品园内年种植食用菌680万袋,产量达2000吨,产值2156万元,精品园内秀珍菇和杏鲍菇的单位面积产出分别比周边同类基地高出20%以上。
【点评】 园区以“博采科技新成果,打造菇业精品园”为发展理念,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引进先进设施,创新应用技术,同时强化标准化生产规程,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和农业生态循环。
淳安县威坪蚕桑示范区
淳安县威坪省级蚕桑示范区位于淳安县威坪镇,涉及楼厦、唐村、笔峰、坑下、凤凰等5村,由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承建,面积3755亩,累计投入资金272万元。
示范区大力推广“十天养蚕法”,将小蚕和大蚕进行分开饲养,小蚕由养蚕能手,采用叠放式木框和现代控温控湿等设施,严格按技术标准,集中饲养至四龄出售给蚕农,一般农户只养大蚕,每季蚕饲养时间仅十天左右。目前,示范区建立了45个“十天养蚕法”示范点,辐射带动周边1.5万亩以上。园区在农业部门的技术支撑下,严格执行千岛湖桑蚕鲜茧生产标准,实施良种良法,桑、蚕良种覆盖率达100%。在桑园示范套种绿肥和利用冬闲季节套种蔬菜,既解决有机肥施用量不足的问题,又提高桑园单位产出效益。
2012年,园区蚕茧总产量474.3吨,总产值2131万元,平均亩产值5674元,均比建设前有大幅提高。
【点评】 淳安县是我省蚕茧重点产区之一,威坪蚕桑示范区注重桑园基础建设,改善养蚕环境,推广科学养蚕,提升养蚕技术。目前,示范区内的5个村年产茧量均在35吨以上,蚕茧产量、产值、单产实现了“三增”,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武义县寿仙谷中药材精品园
武义县寿仙谷省级中药材精品园由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承建,共投入建设资金6000余万元,建成面积1500亩。
该精品园作为寿仙谷公司“有机国药种植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纳入公司的管理体系,由公司的基地生产部对农事操作、投入品购置使用、仓储和物流等实行规范管理;目前,精品园内已建成铁皮石斛、灵芝、石杉、藏红花等珍稀中药材种质资源库;为实行标准化生产管理,精品园建立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寿仙谷有机铁皮石斛、有机灵芝、西红花等中药材安全生产规范体系和质量可追溯制度;精品园区还将香菇栽培菌渣、灵芝栽培废料、刨花、菜籽饼等研制成铁皮石斛基质,将铁皮石斛栽培后的基质再次用于西红花、杭白菊等大田栽培,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农业生态循环产业链系统。
【点评】 园区创建秉承将传统中药材种植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理念,将农学、生物学、生态学、信息学等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研究,在食药用菌及中药材新品种育种、栽培技术研究、质量控制标准研究以及生态循环体系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东阳市歌山花卉精品园
在规模化经营方面,该精品园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出面向农户流转土地,再由村集体租赁或发包给专业大户和企业经营,目前土地流转面积达860亩,占精品园面积的81.5%;在产业化经营方面,精品园区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对社员实行统一种苗供应、统一产品销售等“六统一”服务;在设施化生产方面,精品园已投入建设资金850万元,实现了路、沟、渠、林、电等田间基础设施配套,钢架大棚、微喷灌、农机等装备配套,以及产后分级整理、加工冷藏等设备配套;在生态循环方面,精品园探索了“菊花残枝残叶-沼气发酵-沼液浇灌”的生态循环模式。
通过精品园建设,合作社社员已从72户发展到456户,带动农民1368人,增加收入160多万元,为村集体年均增收16万元。
【点评】 东阳市歌山省级花卉精品园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并与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实行订单化生产;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施统防统治等措施,实现了设施化、科技化、产业化生产。
安吉县昆铜毛竹示范区
该园区始建于2009年,建成面积1.05万亩,其中核心区3000亩。
园区提出了打造一个集竹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休闲旅游、科普教育及试验示范于一体的高效现代林业园区的目标;园区先后投入资金964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设施现代化的目标;园区还建立了校地、所地科技合作和技术依托关系,聘请11位省级专家作为园区相关建设的首席顾问,并进一步完善了首席专家-林技指导员-乡镇责任林技员“三位一体”的林技推广服务体系;园区全面推广配方施肥、竹林结构调控、竹林病虫害无公害化综合防治等技术标准,目前已完成竹林改造提升8200余亩,测土配方施肥2980亩。
【点评】 安吉县昆铜省级毛竹示范区是我省林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通过规划为纲作先导、设施为先塑形象、科技为要强支撑、产业为本促发展、示范带动显效益,不断提升整体建设水平,进一步促进了毛竹产业发展,有效增加了林农收益。
柯城区鲟鱼示范区
核心区面积为1000亩的衢州市柯城区鲟鱼示范区,由衢州鲟龙水产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6家农业主体承建,总投资约1亿元。在解决资金问题方面,园区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在带动农户方面,园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的合作模式,与农户和其他养鱼合作社深化合作,实现利益共享;在保护环境方面,园区采用陆地自流水水泥池养殖模式,被农业部评为“水产养殖健康示范场”。
据测算,园区每年可带动农民增收1200万元以上,实现了“千户、千池、千万元”的产业目标。目前示范区累计驯养鲟鱼2500吨,年培育鲟鱼苗种160万尾,鱼子酱年加工出口20吨,实现年总产值约1.4亿元。
【点评】 园区紧紧围绕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化经营理念,依靠科技创新,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建设,集“种、繁、养、加、产、休闲”于一体,已成为国内鲟鱼亲体蓄养规模最大的产业中试基地之一,正在朝着鲟鱼产业精品化、产业化、生态化、集约化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发展,全产业链体系雏形已经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