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浙江畜牧兽医

桐乡“借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探索多种生猪养殖污染治理模式

  曾经的桐乡,河网密布、河水清澈,百姓种桑养蚕饲猪,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而近年来,农民养猪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生猪排泄物增多。水黑了,河臭了,何时才能再现曾经的清清河水?今年以来,桐乡市将违建猪舍列入“三改一拆”工作范畴,借机推动生猪养殖转型升级。
  养猪一定会臭吗?答案是并不尽然。走进该市同润现代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经过处理的干粪被运送到特定区域,成为育蛆的原料。五天后,猪粪就会变成无臭无味干燥的有机肥。
  该市石门镇建成了病死猪处理中心,病死猪被送入该中心后,经过分割、灭菌、粉碎、育蛆,三五天后,便可收获蝇蛆和有机肥,彻底破解了病死猪处理难题。
  拆违,不是为了拆出“无猪村”、“无猪镇”,更积极的意义在于引导生猪产业转型升级。
  除了石门镇,该市各地也在积极探索生猪养殖污染治理模式。如该市濮院镇探索规模化生态养殖模式,农户零散、违建的猪舍拆除后,由村委会规划布局生态养殖小区,租给农户并纳入统一管理,提供相应的服务。
  该市凤鸣街道则探索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该街道成立了桐乡市益明沼气长效管护合作社,负责建设和维护农村“两分离三配套”设施、收集清运沼液干粪、建造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池、收集处理病死猪、指导养殖户安全使用沼气池,构建了覆盖全街道的沼气后续服务组织体系。
黄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