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华
竹产业是一个绿色产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推进衢州市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建设的主要产业。衢江区现有竹林47万亩,立竹量7000万株,列全省第四位,万亩以上的竹区乡镇12个,人口15.6万,占全区总人口的39%,人均拥有竹林2.92亩。2011年3月,衢江区推广竹笋覆盖春笋冬出技术,组织实施竹笋覆盖“百亩百万”示范行动,用砻糠、稻草等覆盖竹林地,达到增温保温的目的,将原本3、4月份出土的春笋提早到农历11、12月份,原来每斤只卖几毛钱的竹笋可以卖到二三十元,每亩竹林的收益从几百元提高到万元以上。
经过两年的实践,衢江区竹笋覆盖“百亩百万”示范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根毛笋卖出200元的价钱,每亩产出最高达到3万元,得到了省林业厅的充分肯定。
主要做法
制定一个计划。按照“典型引路、技术推广、农户自愿、基地规划、分批建设、逐步推进、务求实效”的总体思路,衢江区制定了竹笋覆盖“百亩百万”示范行动计划,在全区重点竹区乡镇选择适合竹笋覆盖技术的基地,并组织技术人员对每块基地进行现场评估,建立示范户档案,按照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原则拟定具体的年度实施计划,每年建设100亩竹笋覆盖示范基地,新增产出100万元以上。2011年,全区64户农户建成竹笋覆盖示范基地106亩,新增产出146万元;2012年建成竹笋覆盖基地112亩,示范户60多户,新增产出172万元。
培养一支队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通过印发相关竹笋覆盖技术资料、举办技术培训班,邀请省林科院、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来衢江培训指导;另一方面,组织区、乡两级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到省内竹笋覆盖成功的示范基地现场参观学习,让广大示范户深入了解、掌握竹笋覆盖技术。同时,进一步加大典型示范的宣传力度,营造竹笋覆盖“百亩百万”示范行动的浓厚氛围,为全面推广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争取一笔经费。把竹笋覆盖“百亩百万”示范行动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富民惠民举措,做好项目包装,全力向省、市林业部门争取资金扶持。同时,利用区财政对竹产业的扶持政策,逐步完善竹林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对示范户、示范基地的扶持奖励力度,为竹笋覆盖技术在全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健全一项机制。为了让产品真正变成商品,衢江区林业局立足当地实际,积极引导竹农组建竹笋专业合作社,与市内各商场、菜场、酒店对接,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全面推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质量严控、统一品牌包装、统一采收销售”的“五统一”模式,有效提高竹农的生产组织化程度,降低农资和劳力成本,提高产品销售收入,使基地建设逐步迈向标准化生产轨道。
主要成效
衢江区竹笋覆盖“百亩百万”示范行动开展以来,先后在全旺、周家、灰坪建成了一批示范基地,取得了显著成效,竹林基地亩产连创全市新高。
全旺镇红岩村竹笋覆盖“春笋冬出”示范点,2011年第一次覆盖就成功实现春笋冬出,建成全市第一个毛竹万元山,用群众的话来说:“毛竹盖一盖,收入一万块”,一根毛笋卖到200元,成为全省单价最高的笋,基地示范户余正中被评为全省十大优秀示范户,并在全省的经验交流会上发言。今年该示范点4亩毛竹基地再创传奇,1月22日就实现春笋冬出,春节前达到盛产期,每亩产出超过3万元,再创全市新高。
周家乡丰上清村于2011年建成了60多亩雷竹覆盖示范基地,全村106户农户通过覆盖实现增收38万元,人均增收1146元。示范户舒林才380平方米的竹林毛收入达到1.23万元,折算成每亩收入2.1579万元,成为当年全市雷竹单产收入最高的竹林;示范户舒小红一根雷笋卖到24元,抵过一担橘子,一天卖笋收入647元;示范户舒培芳400平方米的雷竹覆盖后一周就开始出笋,平均每天能挖到10多斤,最多的一天挖了32斤,卖了576元,仅仅26天就把3600元覆盖成本全部收回。
灰坪乡竹笋覆盖示范户李宏伟通过覆盖实现冬笋多发,2平方米内长出7根冬笋,仅冬笋一项亩产就达到7244元,加上竹材和后期春笋,亩产达到1万元以上。
一个示范户带动一批种植户。周家乡丰上清村下清源自然村现有3个专业合作社,全村80%的农户实行雷笋覆盖,辐射带动周家村、相对村、龙园村等附近林农种植。
三点思考
潜力可再挖。竹笋覆盖技术要求高、投入高、回报高。从目前衢江区的成功经验看,毛笋、雷笋覆盖示范基地的亩产值都达到万元以上,平均产值约1.5万元,最高的可达3万元,而成本约8000元左右。按最低每亩1.2万元计算,纯收入可达4000元,竹笋覆盖前景广阔。
衢江区现有竹林面积47万亩,共有农户5.7万户15.6万人,户均8.1亩。如果按每户覆盖半亩推算,仅此一项每户可增收2000元,15.6万竹区群众人均可增收731元。如再加上带动其余基地及竹加工业的发展,人均竹业增收1500元不成问题,实现“富民壮村强乡镇”目标也就为期不远。
宁波市鄞州区示范户姚国良通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一套雷笋两次覆盖技术,把出笋的高峰期控制在年前价格最高的十多天,每斤竹笋最贵卖到55元,每亩收入达到6.2万元。湖州市吴兴区示范户孙士明把雷笋覆盖技术运用到毛笋,使得毛竹的出笋期提前到春节前后,一斤毛笋卖到20多元,2.3亩毛竹林仅竹笋收入达7.2万元,每亩收入达3万多元。对照宁波和湖州等地的做法,不难看出,衢江区推广竹笋覆盖还大有潜力。
市场可再探。目前,衢江区采用覆盖技术生产的雷笋和春笋由于数量少,主要销往衢城的各大酒店,因为是定向供应,销售渠道单一,价格不高不低,与宁波、湖州相比,市场远远没有开发出来。同样是雷笋,同样的上市时间,在宁波、湖州一带可卖到五六十元一斤,但在衢州,只能卖到20来元,价格相差一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宁波、湖州一带竹笋覆盖形成规模,竹农联合打开了市场,销售价格上扬。今年1月,宁波客商来衢江区周家乡丰上清村收购雷笋,每斤价格25元,承诺有多少收多少。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衢江的雷笋供应量远远满足不了客商的需求,本来可以趁机打开的外地市场却被搁浅。可见,如果竹农能扩大雷笋覆盖规模,增加产量,相信打开杭州、宁波等地市场指日可待,竹笋的销售价格也有望再提高。
政策可再优。根据现有政策,虽然每户竹农每亩可获得不低于3000元的补贴,但扶持力度还需要加大。因为在竹笋覆盖过程中,水温的控制、水量的多少、覆盖的厚度等等都需要技术支持。竹笋覆盖效果好不好,关键在于水能不能浇透,目前竹农多采取牵连水管的方式,因而基地水利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另外,现有基地往往建在山地中,道路建设也要强化。
作者系衢州市衢江区林业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