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农药肥料用得少了,人工费省了,收益却增加了

永康农民稻田养泥鳅少劳多获

  •   前段时间,永康市石柱镇上杨村迎来了一拨拨饭店老板,他们开出每公斤60元的高价,向当地农民买泥鳅。农民杨仁根高兴地说:“稻田养泥鳅一田两用,稻谷产量丝毫不比单独种稻少,还能净增泥鳅收入。我今年在这1亩稻田里共投放泥鳅苗50多公斤,至少产出150多公斤泥鳅,除去鱼苗和饲料成本,光养泥鳅就有五六千元的纯收入。”
      上杨村稻田养泥鳅是省农业基金会科技推广项目,目前全村共有30多户农民开展养殖,总规模在100亩以上。由于该项目技术要求较高,为了让农民们及时掌握养殖要领,当地成立了清清鱼虾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社员们定期开展技术培训,邀请水产部门专家上门授课。
      合作社社长杨章威告诉笔者:“稻田养泥鳅后,成群的泥鳅一天到晚不停地帮助松土和捕食害虫,鱼粪成为水稻的肥料,农民们再也不用耘田了,而且施肥治虫的次数也减少了。原先种一季单季稻要治虫六七次,如今只要一两次,光农药成本每亩能省60至70元,肥料也能省40%,还能节约一大笔人工费。尽管养泥鳅占用一条2米宽、0.8米深的大水沟,种植面积减少了,但是,水稻产量还是与原先不养泥鳅不挖水沟时差不多。由于这样种出来的稻米品质好,吃起来口感好香味浓,又是绿色无公害,售价提上去了,原来每公斤只能卖4.4元,如今能卖6元以上。因此,就算撇开泥鳅的收益,单单水稻的收益也比原来的高。”
      上杨村的稻田养泥鳅项目于2011年开始启动,刚开始,社员们因经验不足,一遇阴雨天田水太满,养大的泥鳅就会逃走不少,就是晴好天气,白鹭、黑鹭等鸟类也会飞来偷吃,产量不够理想。去年,吸取教训的社员们就在稻田四周编织起一道防逃网,并在上面盖一层防偷网,养大的泥鳅就再也偷不走、跑不掉了。杨章威说,除了防逃、防偷,还特别要掌握以下二点:在插秧后隔10天,待秧苗返青后才能投放泥鳅苗,太早了秧苗根基不稳易受破坏;田里要开深沟,以便晒田放水时,泥鳅能在沟里栖息。“1亩稻田最多可投放泥鳅苗100公斤,不出意外的话,1公斤苗养大时有3公斤泥鳅,也就是说,1亩稻田最多能产出300公斤泥鳅,这个立体种养项目能实现农民稳粮增收目标,轻轻松松就达到‘亩产千斤粮,万元钱’。”杨章威说,“现在我们还在搞对比试验,今年选择不同的稻田每亩分别投放30公斤、50公斤、75公斤、100公斤不等的鱼苗,最终看看究竟哪个养殖密度效益最好。接下去,要把我们的经验推广到全市各地,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
    章周宇 文/摄
    农民杨仁根正在抓泥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