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鎏琰
9月11日,全省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在象山县召开。省长李强要求,切实抓好农业“两区”建设与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农作制度改革和美丽乡村建设“四个结合”,把“两区”建设成现代农业的先行区、示范区。“两区”建设现场会的召开,让各地备受鼓舞。近日,记者采访了部分地区的农业局负责人、农技专家、种养大户等,听他们聊聊“两区”建设为我省农业发展带来的变化,今后如何继续把“两区”打造成我省现代农业的先行区。
政府:政策、资金齐跟进
强有力的政策、资金扶持是助力“两区”建设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象山县一直高度重视“两区”建设,截至目前,该县已在“两区”建设上投入资金4.8亿元。“下一步,我们还将全面谋划建设‘五园四基地’。”象山农林局局长林曙光告诉记者,“五园”即宁波水产种业园区、象山白鹅种业及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精品园区、象山国际水产物流园区、石浦水产加工园区二期;“四基地”即西沪港低碳健康养殖示范基地、高塘台湾石斑鱼工厂化养殖基地、宁波远洋渔业基地以及晓塘、高塘岛对台农业交流基地。“五园四基地”建设将切实提升象山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高效化水平。
台州市近年来不断加强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全省农业“两区”会议召开后,更是坚定了台州抓好粮食生产的决心,“为了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下一步,我市将积极鼓励粮食生产者建立省外粮食基地。”台州市农业局局长陈理富告诉记者,当地将鼓励本市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到产粮区建立稳定的粮源基地,在省外建立生产基地的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粮食返还本地用于地方储备的,享受本地储备订单收购的奖励政策;为了加快水稻集中育秧等社会化服务,台州市今年将继续对为分散的种粮农户提供全程统一植保服务的组织,按其实际服务面积,给予每亩20元的补贴;安排专项资金,继续用于粮食生产技术培训、奖励水稻机插面积实现较大增量的服务组织和乡镇政府外,重点加大全市水稻集中育秧整村制推进试点示范补贴。
农技专家:技术、服务支撑更有力
“农业‘两区’为我市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最重要的平台!”吕钢进是绍兴市畜牧兽医局局长,在谈到“两区”时,他颇为兴奋地说道:“如今正是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绍兴将更加注重在‘两区’内将畜牧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将两方主体紧密对接。”目前绍兴市正通过探索多种种养模式,来形成农牧结合的新优势,“在排泄物治理上,我们采取了干湿分离等多种手段将干粪制成有机肥,供给种植业主使用,每吨580元的有机肥,由政府补助350元。”吕钢进告诉记者,今年当地还将和中科院合作,试验种植狐尾藻。这种藻对于净化水质有极好的功效,同时它也可以作为饲料利用,一举两得。据悉,去年仅绍兴市区就利用了1400多吨有机肥,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衢州市衢江区农技管理站站长舒畅成最近几天一直很忙碌,当地不少大户纷纷向他了解建设大棚的技术和扶持政策。“‘两区’现场会的召开,让大家看到了我省建设‘两区’的决心。”舒畅成说,衢江区近年来十分注重农业“两区”的设施改进,比如在农业大棚这一块,经过多年努力,已有170万平方米的设施面积,“到今年末,全区还能增加50万平方米。”能有这么大的发展步伐,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衢江区强有力的补贴政策。衢江区财政每年安排8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设施大棚的扶持补助,同时,区农业局还和农村合作信用社合作,农户可以大棚设施为抵押物申请贷款。“去年一年我们就成功申请到了700多万元的贷款,其中最大的一户贷到了200多万元。”而舒畅成的工作之一,也就是帮助这些大户申请政策扶持,“虽然最近越发忙了,但心里有盼头,就不觉得累了。”舒畅成笑着说。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农业主体:推进农业发展有干劲
“两区”建设的蓬勃发展,让农业主体获益颇多。
浙江双益菇业有限公司是丽水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也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生产企业。2011年,该市开辟了丽水市首个农产品加工园区,解决了双益菇业用地65亩。目前,该公司投资6500万元建设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工厂化年产3000吨金针菇”项目完成一期并开始试产。公司董事长叶圣益对此特别高兴:“兰巨农业综合区加工园区的建设,解决了很多农业企业的用地难题,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特别有利于我们企业产业链的延伸。”“两区”建设不但为农业生产主体解决了土地和资金的问题,“两区”更成为新技术应用的集聚地。嘉兴南湖区大桥镇是远近闻名的“葡萄之乡”,当地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屹峰告诉记者,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对葡萄的产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江南地区的气温多变,温度、湿度比较难控制。朱屹峰说,当地农业局在合作社所在的江南葡萄现代园区里开展了葡萄大棚物联网示范项目,该系统不但能精确自动监测控制大棚内的温度、湿度,还可以通过手机直接查询这些数据,实时看到大棚内的高清监控视频。物联网项目启用后,不但在技术控制上变得精确,更重要的是节省了大量劳动力。朱屹峰说,葡萄一季下来光浇水、施肥的人工成本每亩就能省下1500元,“这些省下来都是利润啊。”朱屹峰说。下一步,他将在大桥镇积极推广这一技术,争取让更多农户享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