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浙江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引来全国关注

  □本报记者 袁卫
  本报讯 为保证食品与公共卫生安全,促进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9月25日,农业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试点工作启动会在浙江举行,此举标志着涉及全国19个省市、208个县(市、区)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我省成为首批试点省市。农业部副部长、国家首席兽医师于康震,浙江省副省长黄旭明参加会议并讲话。
  从产业规模而言,浙江的畜禽养殖总量在全国各省市中并不算大,那么,这次试点工作启动会为何会选择在浙江召开?于康震的一番话道出了其中缘由:“浙江重在治理,重在建立无害化处理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起‘政府监管、财政扶持、企业运作、保险联动’的一套比较完善的无害化处理工作运行机制,实现了标本兼治。这半年来,浙江真抓实干,通过加大投入、调整结构、完善体制机制等手段,其做法值得学习和推广。”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让大家仔细了解浙江的具体做法,会务组特意安排半天时间,组织与会代表前往湖州参观考察了该市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在长兴县和平镇病死动物收集点,1.3亩的占地面积、22立方米的冷库、专用的运送车辆以及专门的监管人员等“高端配置”让很多省份的代表“羡慕嫉妒恨”;在湖州市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一套总投资2300多万元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备已平稳运行将近半年,处理各类病死动物233吨,一台由项目实施单位自行研发的动物热解炭化处理设备也已投入运行,低噪音、无粉尘、无异味的处理过程引起了许多代表的兴趣;当听到湖州市农业局负责人介绍说,省财政对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专项补助360万元、市财政给予1500万元贷款额度连续5年贴息补助,处理中心运行费用除国家明确的生猪无害化处理每头80元补助经费外,县(区)财政按生猪饲养量每年每头1元安排无害化处理经费时,很多代表甚至惊讶得张大了嘴巴——政府保障如此有力,难怪湖州敢提出“在2015年底前在全市范围内实现病死动物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坚持一手抓畜牧产业发展,一手抓基层基础建设,在加快推进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的进程中,注重谋划布局、统筹结合和务实推进,采用试点先行、点面结合、循序推进的办法,着力构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并突出机制创新,探索推进统一收集、集中处理方式,突出经费保障,有效调动养殖者和处理者的积极性,突出属地管理,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单位,突出体系建设,有效提高动物卫生监管能力,切实维护了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据介绍,目前,我省在已投入运行的3个市级无害化处理中心的基础上,规划新建3个市级、39个畜牧业主产县的县级无害化处理厂,这将进一步提高我省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能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