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消除城镇化的“成长烦恼”
——据《人民日报》报道,近些年我国每年实现城镇化的人口有几百甚至上千万,未来若干年,还有数亿人口有待城镇化,任务异常艰巨。一些地方急于求成,导致各种偏差,比如赶农民上楼、补偿不到位;举债圈地造城,搞形象工程等,值得警惕。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乡二元结构失衡,呈现严重的“一头沉”:人才、资源和财富等向城市聚集,农村逐步被抽空。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迈着“一头沉”的步子,很难顺利进入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一方面要提高城镇化水平,同时也要加快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是一场跨越城乡的改革,新型城镇化不能见物不见人,它要和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频共振、同步推进,需要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体系配套改革,否则就是一厢情愿。农民不欢迎“被城镇化”,一些地方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还是改革不完善造成的。出路在于继续完善配套改革,充分释放红利,以深化改革来消除“成长的烦恼”。政府也应担负引导责任,确保城镇化依法依规、有序有度,因地制宜,切不可急于求成。
改革需要正能量,希望对于城镇化建设,能够多一些富有理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对一些地区城镇化的创新性尝试,要考虑实际情况,多加鼓励和支持。
“以地为导”发展模式亟待转变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不断侵蚀着农村的耕地,另一方面,农村本身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也内耗着昔日的良田。面对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浪潮以及“资本下乡”的冲击,未来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守护挑战巨大,前景存忧。
为了弥补建设占地的缺口,深化耕地保护责任制,我国明确了土地占补平衡原则,即“占多少,垦多少”。然而,近年来不少省份的耕地资源越来越少,占补平衡越来越难,只能被迫开发边界土地。粗略估计,我国每年占用耕地中一半是水田,而补充的耕地中水田不到20%。
在不少地方,“大手笔”的新城建设热火朝天,工业园区、创业新区等如雨后春笋,一些农村和乡镇也不断涌现出占地动则几千亩甚至上万亩的示范园、生态园等集休闲、娱乐、种植于一体的项目。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资本下乡进入农业领域从事生产经营越来越多。不少资本进入农村是想踏踏实实从事农业规模经营,但也有一些带着“圈地”的冲动。
一些土地问题专家表示,在当前形势下,土地一次次成为刺激经济、保增长的手段,“以地为导”的发展模式不光吞噬掉大量的耕地,也为我国经济转型埋下重大隐患。改变“以地为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关键是要改变用地模式,注重存量用地的潜力挖掘,通过集约节约用地,在既有的土地上获得更多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