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琳人物名片:
陆中华,浙江省农业厅食用菌领域首席专家,推广研究员,中国食用菌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跨世纪农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主持或参与部、省级科技推广项目10多项,曾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省科技进步奖等奖项,发表论文20多篇,主编专著1本。
送技术,为农民排忧解难
2002年,台州市黄岩区的菇农们给陆中华打来电话,说菌种种下去菇却长不出来,眼看着收成没着落,菇农们心急如焚。陆中华接到电话后,立即组织专家组赶往黄岩进行现场调查和诊断。经过调查后发现,是因为菌棒原材料有问题,经销商把碳酸钙当成石膏来卖,导致菌种无法生长。经过专家组的协商,经销商同意赔付菇农们的损失。
又是因为菌棒不出菇,2005年的一天,丽水龙泉市龙南乡乡政府门口聚集了不少讨说法的菇农。陆中华听说此事后,立即赶往龙南乡。在菇棚里仔细观察后,陆中华得出结论:菇农们所种的是经销商引进的新品种,不适应当地常规的生产方法,而经销商在销售菌种时却没有告知菇农这一要点,导致菇农培育失败。陆中华一边教菇农们正确的培育方式,一边与经销商谈赔偿事宜,最后以经销商赔付菇农50%的损失了结此事。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因为怀着一颗为菇农着想的心,陆中华每当得知菇农们遇到问题,就会立即赶往现场。“丽水、衢州、金华、嘉兴等地的菇农跟我都很熟悉,时常也会通通电话。”陆中华说,“其实,在常规的种植技术方面,菇农比我们这些专家更熟悉,他们缺少的是对突发状况的解决办法,这也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在担任首席专家期间,陆中华深入基层,解决生产实际中碰到的技术难题,帮助处理生产疑难问题和生产事故10多次,并开展食用菌专业技术培训、咨询20余次。
转理念,为企业主开拓视野
位于龙泉市竹垟乡金田村的浙江双益菇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也是我省乃至国内唯一一家自行研制食用菌生产设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核心技术的企业。“要不是陆中华,我的厂子不可能发展到这么大。”总经理叶圣益感慨道。
叶圣益从事食用菌生产几十年,技术过硬,但生产规模却很小,因为他是个倔强的老头,从不跟外界交流经验,只是自己埋头在菇棚里搞研究。陆中华偶然间知道了叶圣益,他希望叶圣益能把技术传授给广大菇农,也希望叶圣益能经营得更好,他几次到叶圣益的菇棚里,劝叶圣益不要闭门造车,要跟外界交流。“他经常来我这儿,说我信息太封闭,苦口婆心地劝我要走出去。”叶圣益开玩笑说,“我都被他说得有点烦了,就答应了呗。”如今,叶圣益的“双益菇业”总投资2000多万元,占地面积20亩,年产2000多吨新鲜食用菌,已实现了食用菌的机械化生产、设施化栽培、标准化管理、终年供应。“没有陆中华,就没有‘双益菇业’的今天。”叶圣益如是说。
2000年,陆中华开始研究食用菌,当时食用菌还只是蔬菜中的一个品种。经过几个月的调研,陆中华提出应将食用菌单独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他提出食用菌产业要“坚持发挥区位优势,优化、调整食用菌结构;坚持生态、效能优先,稳步推进菌种、菌棒的专业化生产;坚持质量安全,切实抓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坚持企业依托,逐步实现食用菌产业化生产;坚持科技创新,提升我省食用菌产业;坚持依法治菌,为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发展思路,对推动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做项目,为产业长久发展
近两年来,杏鲍菇、金针菇等工厂化发展较快的菌类出现了产量过剩、价格下降的问题,而香菇、黑木耳等菌类因为生产周期比较长,无法实现工厂化生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陆中华试图研究出一种能让黑木耳、香菇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也实现工厂化生产的技术。他的这一想法与叶圣益一拍即合,目前,这一研发工作正在叶圣益的厂子里进行。
在陆中华担任首席专家期间,最重要的工作是组织实施了农业部、省级项目“浙江省食用菌良繁中心项目”,为全省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提供了发展经验。
有这样一组数据:2000年以前,我省食用菌产量只有30万吨,产值15亿元;到2012年,我省食用菌产量上升到105万吨,产值达90亿元。不可否认,以陆中华为代表的专家们在我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