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是我省传统农业大县,胡柚、食用菌等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如何在保持传统农业发展优势的同时,处理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品质提升与资源环境制约的关系?围绕这一课题,常山县紧扣循环农业发展这一主线,将发展现代农业、农业转型升级和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结合,把创新循环农业新模式作为主抓手,突出健全机制、主体培育、载体设计和科技创新,着力提升生态生产力,构建起“减量化”、“清洁化”和“资源化”利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为打造“升级版”常山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健全机制 引导发展
据了解,常山县早在2005年就积极尝试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沼—柚”结合、“柚—菇”结合等一批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当地农业资源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农产品品质,给全县传统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常山县龙翔养殖有限公司是这种农业生产新模式的第一批受益企业。据公司技术负责人王朝正介绍,在咨询了县农业局相关技术人员后,公司开始采用“畜—沼—粮蔬果”的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建起了1700多立方米的沼气池,还承包了800余亩土地种植水稻和胡柚,不仅养猪可以赚钱,还减少了燃料费和化肥的费用。记者在公司也观察到,养猪场边建起沼气池,养殖粪便可生产沼气,用来烧水做饭和发电,沼液沼渣变身肥料,成为农作物“营养大餐”。目前,该公司年出栏商品猪2万多头,年产值3000余万元,产出的沼气环保无味,公司现有职员生活都用上了自产的沼气。
据了解,近年来常山县加大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力度,下发《常山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任务分工和主要目标,并强化了乡镇责任制的落实,将养殖业污染治理纳入县对乡镇的环保目标考核内容。在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项目支持的同时,该县还采取“省财政拨一点,农户出一点,县级财政配套一点”的方式,加大对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的扶持力度。目前,累计投入651万元用于134个百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的排泄物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与此同时,该县还按照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要求,合理布局种养业以及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和废弃物回收利用企业,对区域性生猪养殖污染情况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合理细分畜禽禁、限养区。
目前,全县建成1个省级认定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面积8350亩。据估算,通过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全县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等烟尘排放量6690吨,节约用电成本6.64万元,年可增加经济效益3000万元左右。
主体培育 示范带动
近年来,常山县积极创新高效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力求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双丰收”,一方面通过健全机制和项目支持,一方面积极培育一批清洁生产型、种养结合型和废物利用型主体,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发展“三位一体”和“畜—沼—粮蔬果”等生态循环利用新模式。
据了解,常山县在两区建设和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中,鼓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努力减少化肥使用量,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目前,全县在标准农田提升项目区内推广商品有机肥1万余吨,应用面积达5万亩左右。并通过推广沼肥,使其逐步成为清洁生产主体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常山县还积极培育一批种养结合型的家庭农场,如常山县天露家庭农场推广的“柚园养鸡”模式、县常鱼家庭农场的“稻田养鱼(鳖)”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目前,全县共发展柚园养鸡面积1.8万亩,建成县级柚园养鸡示范基地13个。模式的创新确实给农户带来了实惠,就柚园养鸡为例,其胡柚糖度比使用普通有机肥时提高了1—2度,每亩可节本增收近700元,而园内鸡因带有柚香,价格也比市场同类品种高很多。
据了解,常山县还在废物利用上下功夫,积极推广秸秆固化碳化、沼肥储运施用等技术的应用,打造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全县134个大中型养殖场建有排泄物资源化利用设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8.5%。
设计载体 推动创新
常山县在创新循环农业模式时,非常注重载体设计与利用,通过项目建设、排泄物整治和设施建设,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2013年,全县计划依托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项目,促进示范区内“三沼”综合利用率达100%,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5%,生活污水处理率95%,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75%。同时计划采取政策集成、项目集成、技术集成的方式,开展示范村项目创建工作,打造一批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示范样板,示范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80%,平均每户年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1吨标准煤。
与此同时,常山县还按照省政府“811”环境整治项目的要求,启动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程,积极创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截至目前,已建成部级、省级标准化规模猪场3个,集粪中心2个,共投入2000余万元资金对9个大型猪场进行了标准化改造。
在四都畈省级粮食功能区,只见笔直的路和渠将水田分割得整整齐齐。同样在位于同弓乡的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内,映入眼帘的是整齐连片的钢架大棚,好一派现代农业的新气象。据了解,常山县先后投入3200万元用于发展标准化钢架大棚等生产设施和低耗能、高效率的新型农业机械,在6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投入2137万元,完善水、电、路、沟、渠等农田基础设施,切实减少了农业资源的消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科技创新 促进转型
为了进一步推动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和农业转型升级工作,常山县强化了与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10余所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引智借脑”的方式,突破一个个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大公生态养殖场采用“猪—沼—果蔬”生态循环模式就是科技联姻的产儿。该场积极探索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新技术,通过“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沼气发酵、生化处理、好氧处理”的方式,将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并出售给当地果蔬种植大户,不仅年处理污水粪便5840吨,还可产生19.34万元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常山县在与科研院所合作的同时,大力推广节约型技术,结合该县的“三进三到”活动,组织农技人员到田间,指导农民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控害增效、肥水同灌等技术。目前,全县累计使用配方肥5000余吨,推广面积达25.45万亩,技术覆盖率达80%以上,推广农药减量控害增效面积15.2万亩。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不仅需要科技的支撑,技术的推广,更需要拥有一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意识强的队伍推动。据了解,该县依托“农广校”、阳光工程培训、派遣技术人员进科研院所观摩学习等形式,造就了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的产业带头人。同时,鼓励23名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为发展现在生态农业提供人才保障。2013年,该县共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0余期,培训农民骨干1200余人次。
徐铁军 汪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