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专版

2013年度浙江农业农村十大新闻

  NO.1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浙江省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决定,要求各地在建立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村产权制度、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体制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从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
NO.2 启动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
  浙江省启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实施8大专项行动和10项重点工程,实现8方面目标任务,从而全面提升浙江农业发展理念、产业层次、产品层次、主体层次、科技层次、装备层次、服务层次和保障能力,质量品牌强省、现代种业强省、经营效益强省地位逐步确立,到2015年,全省将实现农业增加值18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万元以上,三分之一左右县(市、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NO.3 美丽乡村建设十年结硕果
  浙江省通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10年努力,累计投入资金707.36亿元,对全省3万多个行政村进行整治,把建设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造就了一大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2013年,浙江开展首届“最美乡村”评选活动,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普陀区展茅街道干施岙村等20个村庄从全省109个美丽乡村中脱颖而出,余姚市泗门镇等10个乡镇获得了“浙江最美乡镇”称号。
NO.4 农村文化礼堂成广大农民的精神家园
  为满足农民群众越来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2013年,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程在浙江全面铺开。一年来,各地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大力建设集思想道德、文体娱乐、知识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从设施建设向内容建设提升。首期建设的1000多个农村文化礼堂,已经成为浙江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广大农民的精神家园。
NO.5 早稻亩产再夺全国第一
  2013年,在政策给力、技术到位等综合因素合力作用下,浙江省早稻生产实现面积、亩产、总产“三增”。其中,早稻播种面积172.2万亩,比上年增4.0%,扭转了连续多年下滑的局面;平均亩产415.3公斤,总产71.7万吨,同比分别增加3.2%和7.3%。早稻亩产继2011年位居全国首位后,再次夺魁,比全国平均亩产高23.1公斤。
NO.6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建设率先破题
  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建设,按照主体建档、自愿申报、分级采信、统一评信、开放用信的要求,构建有效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信用帮扶机制,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素质。2013年首批有7073家合作社申报了信用信息,全省共评出信用等级A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6244家,这些合作社将在农业项目、农超对接、贷款资金等方面获得扶持。
NO.7 农村治水全面铺开
  2013年,浙江全面开展农村治水。4月,为期一年多的清理河道清洁乡村专项行动启动,集中开展病死动物、河面废弃漂浮物、河岸垃圾、河道障碍物、农村污水坑臭水沟等的清理。12月,省委常委会又专题研究“五水共治”工作,要求重点突破,分步推进,主要清理黑水河、臭水河、垃圾河,实现城镇截污纳管和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基本覆盖,力争三年解决突出问题、五年基本解决问题、七年基本不出问题。
NO.8 畜牧业转型升级强势推进
  畜牧业的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也存在着布局结构不够合理、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2013年7月23日,省政府出台意见,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按照“生态优先、供给安全、调量提质、助农增收”的基本要求,坚持创新驱动,突出重点,着力推动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9月,农业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试点工作启动会在浙江举行,标本兼治的浙江经验获得肯定。
NO.9 农业经受住极端天气考验
  2013年浙江省极端天气频发,先是出现持续高温热浪少雨天气,接着“潭美”和“菲特”台风来袭,造成严重暴雨和内涝。面对历史罕见极端天气,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有效应对措施,战高温、抗干旱,抗台风、保民生,千方百计保障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全省各级涉农部门全力投入到抗灾救灾工作中,组织救灾服务组、农技“会诊团”等深入一线指导抗灾救灾,把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NO.10 农民大学应运而生
  为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2013年底,浙江在全国率先成立农民大学,这标志着我省以省级农民大学、市级农民学院、县级农民学校为主体的“三位一体”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逐渐形成。农民大学作为农村实用人才和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平台,将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大力培养我省农村实用人才、各个领域创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