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农民信箱

粮农呼唤增加粮食订单

  编辑同志:
  近日在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同时,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这无疑让与粮食直接打交道的农民朋友在冬天里感到一股暖意。
  然而,在粮食生产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的大背景下,种粮尽管目前有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但仍然是一个大投入、小产出的产业。有时,农民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却赚不到多少钱。这在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古桥村古桥粮食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充分印证。据合作社负责人崔建友介绍,他们所在合作社今年种植了300多亩早稻、1300亩晚稻,收获早稻谷80吨、晚稻谷670吨,全年稻谷收入170万元,而土地承包费78万元,人工成本50万元,化肥、农药、柴油、电、烘谷成本42万元,累计达到170万元,基本上没赚什么钱。“最主要的原因出在订单粮食上。”崔建友说,除了早稻以每吨3240元(含每吨300元早稻订单补贴)、244吨晚稻谷以每吨2740元(没有订单补贴)的价格销售给国家粮库外,其余的晚稻谷只能以每吨2400元的价格卖给当地的养鸭户。订单粮食这几年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2011年该合作社的订单粮食有600吨,2012年则下降到510吨。
  对于订单粮食,椒江区章安街道柏树里村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灯聪也有同感。他所在的合作社今年共生产了650吨晚稻谷,其中200吨直接销往市场。杨灯聪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若按一天销售5吨稻谷计算,一天的人工费、运输费等就高达1000元,每吨成本增加200元,即使按目前每吨2740元的销售价算也不划算。同时,这么多粮食还涉及到仓储问题以及仓储过程中造成的损耗问题。
  应该说,订单粮食是保障种粮农民以销定产,引领农民走向市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生产经营模式。由于其起步较晚,目前仍存在合同履约率差、可控能力不强、协调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亟需出台一系列政策,保障订单收购顺利实施。尤其是,应扩大订单粮食的数量,确保种粮大户生产的粮食能卖上好价钱,并将粮食补贴与粮食产量挂钩等。
台州椒江读者 陈道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