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看2013浙江农业强势突围

  □本报记者 金茹
  丰收,应该是世间最美好的企盼。
  但2013年的浙江农业,丰收路上几度坎坷,从年初的冰雪冻害,到年中的酷暑干旱,以及接踵而至的暴雨涝灾,无一不考验着浙江农业的承受能力。
  逆境中的成长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喜悦。2013年,一道道“彩虹”依然亮丽:早稻亩产再夺全国第一、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建设率先破题、畜牧业转型升级强势推进……
  当2013年的日历缓缓合上,当农民手中的钱袋子渐渐鼓起,当我们再回望浙江农业这一年的波澜起伏,又怎能不心潮澎湃。在困境中突围的,不仅是浙江农业中的一个品种、一项技术、一亩产量,更是浙江农业人不变的实干热情,和一颗坚定的变革之心。
2013热词:早稻高产
  粮食高产很容易:好的品种、好的技术,再加上好的天气,便能成就一块高产的粮田;
  粮食高产也很不容易:生产成本的大幅上涨,比较效益的过度低下,极端气候的不利影响,都可能让一块高产田颗粒无收。
  2013年9月,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从浙江田野传来,我省早稻单产继2011年居全国首位后,再次夺魁,比全国平均亩产高23.1公斤。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浙江早稻生产实现面积、亩产、总产“三增”,面积172.2万亩,比上年增4.0%,扭转了连续多年下滑的局面;亩产415.3公斤,总产71.7万吨,同比分别增3.2%和7.3%。面对这组铿锵有力的数字,只有浙江农业人心里清楚,这个成绩多么来之不易。
  多年来,形容浙江农业的常常是这样几句话:七山一水二分田,耕地资源少,自然灾害频发……在这样一片并不辽阔也不肥沃的土地上,要想夺取粮食生产的胜利,唯有抢占先机赢得主动。2013年春节刚过,浓浓的节日气氛还未消散,各地农业部门就紧急行动起来,积极开展春备耕工作。
  早部署、早发动、早落实。浙江再一次加大对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安排粮食产销扶持资金7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20%左右;进一步加大了对早稻生产的政策扶持和考核力度,千方百计扩大早稻种植面积;各地积极开展农情民意调查,进行农业科技下乡培训、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宣传、春耕生产服务和农资市场检查。
  多管齐下,各地捷报频传:杭州早稻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3.33万亩,增幅达19.8%;台州种植面积15.75万亩,比上年增长27.1%;温州则实现了近年来的首次增长。
  早稻的良好开局为新型农作制度的推广奠定了基础。“西兰花—早稻”水旱轮作模式,西兰花亩产可达1300公斤,产值3300元;早稻亩产500公斤,亩产值1600元。“该模式在台州经过近6年的示范推广后,去年终于发力。”台州市农业局副局长程豪勇说。
2013热词:畜牧业转型升级
  3月的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把2013年的浙江畜牧业推上了风口浪尖,面临的压力之重、工作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面对严峻挑战,省畜牧兽医局第一时间开展研究部署,主动担当,全力应对。启动应急工作机制,成立5个应急工作小组,落实24小时值班制;先后派出15个工作组,指导事发地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正是把握了处理突发事件的黄金期,使我省畜牧部门在整个事件的演变过程中始终掌握着主动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踵而来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事件,再次让我省的畜牧业陷入困境。自4月3日开始,省农业厅6次下发文件和明电,并召开视频会议,对应对处置、疫情排查、溯源监测、防疫监管、活禽调运等作出部署。同时积极争取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帮助养殖户渡过难关。
  当精疲力竭的人们终于能够缓下神来,才蓦然发现,畜牧产业面临的诸多挑战,不仅是空间的拥挤、环境的污染,还有理念的转变、文化的碰撞。
  化危为机,经受过磨砺的浙江农业人豁然开朗。农牧结合、生态养殖开始得到大众的认同,促转型、求升级的发展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7月,浙江出台意见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按照“生态优先、供给安全、调量提质、助农增收”的基本要求,坚持创新驱动,突出重点,着力推动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
  9月,出台畜牧业区域布局调整优化方案,把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
  紧接着,修改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追加投资1.55亿元,全力推进全国首批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试点省建设;
  围绕特色产业振兴,陆续启动“两头乌”猪、蜜蜂、长毛兔等特色产业振兴计划,挖掘地方优势畜禽品种资源……
  2013年9月,农业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试点工作启动会在浙江举行,标本兼治的浙江经验获得肯定。
  过去的一年,浙江的生猪、家禽业饱受冲击,历经艰难;过去的一年,浙江的生猪、家禽业也迎来了前未所有的发展机遇,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今天,从一片困境中开拓出新的发展路径的浙江畜牧业,虽然依旧穿行在巨大的挑战中,但它,已经拥有了走向未来的果敢和智慧。
2013热词:家庭农场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抛出了一个新名词——家庭农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家庭农场”也由此成了这一年最热的热词。
  余姚市三七市镇石步村的悠悠农场里,51岁的叶卫强一家经营着600多亩土地。一年下来,“早稻种完种叶菜,冬天有草莓,春天有桑果、樱桃,夏天有杨梅……”叶卫强告诉记者,他家的农场常年雇工20多人,去年一年家庭农场的净收入在100万元左右。
  说起家庭农场的好,叶卫强有切身感受。“以前出去是小农户,没有信誉没人信;登记为家庭农场后,成了企业化运作的法人,对外腰板硬了,现在是手握订单不愁销。”“游击队”成了“正规军”,农业生产活力就此激发。
  2013年8月,我省发布《关于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对家庭农场给予用地、财政、人才、税费、信贷、保险等各方面的支持。并明确提出,对从事“米袋子”、“菜篮子”产品生产,实行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家庭农场,优先考虑。
  承诺,掷地有声;决心,不容置疑。自此,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站在了同一时代线上,交互发展,互补融合,共同融入到了我省农业经营体制变革的节奏中。
  作为现代农业的“领舞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着崭新的轿车种田、穿着铮亮的皮鞋下地的农民新形象,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可是,当你走近并认真审视这些比传统农民“光鲜”、“风光”得多的新主体,你会发现,他们承受的是比前辈们大得多的压力:土地资源束缚、金融服务滞后、开发人才缺乏,在经营规模、辐射带动、品牌建设、销售渠道等各个方面,他们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3年12月17日,对浙江3400多万农民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在浙江教育体系中,有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大学——农民大学。
  这个省级农民大学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型人才。“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而非单纯的农业技能。”省农办有关负责人说。
  与兄弟省份相比,浙江的农业发展并不强势,但浙江农业的体制机制创新却一直独领风骚。2013年,浙江又率先在全国破题,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建设,以建立健全信用信息的记录、征集、评价、应用制度为重点,按照主体建档、自愿申报、分级采信、统一评信、开放用信的要求,构建有效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信用帮扶机制。
  全省首批共评出信用等级A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6244家,这些合作社,能得到在农业项目、农超对接、贷款资金等多方面的优惠扶持,但同时,他们也必须接受评价指标的严格约束。诚如副省长黄旭明对此的批示:开展信用体系建设,为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供了有效手段,也赋予了合作社获得金融支持的便利通道。
2013热词:农产品质量安全
  回顾2013年我省的农产品市场,似乎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波澜不惊。这四个字意味着,在这一年里,浙江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
  台前的安然淡定必然来自于幕后的千锤百炼。翻开省农业厅农产品安全整治日历:全年出动检查人员13.8万人次,检查各类主体18万家,整治重点区域210个,移送司法机关相关案件16起,查获3起外省兽药生产企业涉嫌添加“瘦肉精”案件。
  中秋国庆正是家人欢聚之时,我省农业执法人员却放弃休息,悄然展开了“强网清源”集中行动,对重点品种、重点环节进行拉网式排查整治。天罗地网中,有3.1万余家生产经营单位被检查,7.3万余批次农产品被抽检,查处问题354起,立案179起。
  2013年,有一张图在浙江的田间山野特别风靡,这就是由省农业厅牵头编制的主导产业全程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涵盖水稻、茶叶、柑橘、杨梅、生猪等12种农产品。每张图都详细列出了农作物种植各个时期的主要生产要点、病虫害防治、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建议。“按照图上所示规范种植,就可以放心种出好水稻了!”嘉兴都市田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丁云华笑着说。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尺”。2013年,我省选择千个家庭农场、示范性合作社等新型生产主体,重点推行“一张模式图,一张光盘,一本小册子”模式,并以点带面推进标准化示范县、示范乡镇等项目创建,全省农业标准化实施率达58%以上。
  农业是合作的农业,它需要全社会的关注。这一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进社区、进校园、进农博会,如火如荼。农业是共享的农业,它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这一年,实验室开放日、情况通报会、果蔬体验活动,将这片田野更多地展示在大众面前。
  回顾2013年,浙江农业人终于可以骄傲地说:捍卫“舌尖上的安全”,我们一直在努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