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本报讯 生产食用菌会产生大量的废菌棒,废菌棒无害化处理曾是困扰不少食用菌生产企业的难题。不过,记者日前在缙云县珍稀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访时看到,废弃的菌棒通过合作社巧妙加工后,变废为宝,成了一种可再生的新能源——生物质颗粒燃料。
在缙云县珍稀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了这种生物质颗粒燃料,它的外形很像香烟,点燃后就立马燃烧。合作社理事长蔡俊冲指着厂房内的生产流水线告诉记者,废菌棒就是通过这套流水线加工成颗粒燃料的。“我们合作社每年要生产500万袋左右的杏鲍菇和秀珍菇,会留下大量的废菌棒,如果不处理好,就会带来不小的农业污染。现在我们把废菌棒与木屑、秸秆、稻壳、玉米芯、油茶壳等农作物废弃物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烘干、挤压,就变成了生物质颗粒燃料。”蔡俊冲告诉记者,这个创新的生态循环生产方式是自己去年摸索出来的,和煤炭等燃料相比,生物质颗粒燃料是一种绿色燃料,燃烧时间长,可以充分燃烧且不产生烟气,也没有气味,非常适合酒店业、洗浴业、工业锅炉等使用,应用前景不错。
蔡俊冲告诉记者,现在他的合作社一年可以生产1万吨生物质颗粒燃料,而且生物质颗粒燃料售价不低,每吨高达1000元。“这不但解决了废菌棒的污染问题,还给合作社额外创收上千万元,现在已经有不少食用菌栽培合作社前来向我取经。”蔡俊冲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