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鎏琰
本报讯 一个是有“上海世博第一菜”美誉的长江中下游特有经济鱼类——沙塘鳢;一个是浙江大学研发、“身高”达160cm的芦苇稻新品种——“虾蟹丰1号”。在全国首个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嘉善县的广袤水域内,两者通过农作制度创新,得到了完美的结合。1月9日,来自浙江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我省海洋渔业系统的技术专家们齐聚嘉善县陶庄镇净水渔业种苗基地,共同见证了这一“联姻”的成果。
据了解,沙塘鳢是长江中下游区域特有的经济鱼类,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受水域环境污染及滥捕滥捞影响,天然水域沙塘鳢的资源量日渐减少,目前市场上沙塘鳢已供不应求。嘉善县净水渔业种苗基地在2010-2012年间开展了沙塘鳢苗种规模化繁育生产试验,成功突破了沙塘鳢人工繁育技术;2013年,该基地被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列为省级规模化繁育水产种子种苗项目,在上海海洋大学专家教授的技术支撑下,成功开展了沙塘鳢苗种规模化繁育,当年繁育沙塘鳢300多万尾、销售大规格幼苗80多万尾;同年,该基地又成功引进了浙江大学吴殿星教授研发的芦苇稻新品种“虾蟹丰1号”,种植在沙塘鳢养殖池中,率先在长三角地区开展探索沙塘鳢-水稻“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殖模式。
在现场,专家们随机挑选了一个面积为7.12亩的池塘,从中选出30尾养殖期在半年以上的沙塘鳢,经称重后得出平均体重为53.33克,而这个池塘当时投放的鱼苗有2.4万尾,按存活率75%计算,亩均可达2528尾,亩产量可达到134千克。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目前市场上沙塘鳢每千克70元的保守价格估算,每亩光沙塘鳢收入就达到9400多元,亩净收益可达近5000元,“这是常规鱼养殖效益的2-3倍,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啊!”王武笑着说道。不仅如此,“推广沙塘鳢-水稻‘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殖模式,还可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嘉善县农经局副局长俞家乐告诉记者,嘉善有5万多亩池塘养殖面积,如果在10%的养殖面积中推广,以每亩增产300公斤稻谷计算,“每年可增产稻谷150万公斤,相当于增加2500亩常规稻田的粮食产量!”
当日下午,专家们共同论证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及未来发展。据悉,我省有100多万亩池塘养殖面积,目前,省海洋与渔业局正在大力实施养鱼稳粮工程,除了在全省稻田中推广稻鱼共生、稻鳖共生、稻虾混作等种养结合模式外,在养殖池塘中通过种植超长水稻,发展池塘稻鱼共生新模式,也能取得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不失为一条新的发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