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两系法杂交水稻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本报记者 姚力丹
  本报讯 在日前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孙宗修、程式华团队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该项目由袁隆平领衔,是继三系法杂交水稻之后的又一重大创新,可将水稻亩产量由700公斤提高到988公斤。
  “通俗点说,我们的研究就是‘监控温度’,弄清温度对不育系的育性到底有多大影响,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不育系的纯度和杂交水稻的产量。”孙宗修介绍,他们团队主要研究的是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光敏不育系”问题。两系稻的母本“光敏不育系”非常神奇,在夏季的长日高温下,表现为雄性不育,这时所有正常品种都能和它交配,生产杂交稻种子,这个种子就是两系稻的种子,但在秋季的短日低温下又变成了正常的水稻,自己繁殖自己。这种杂交水稻因为只有不育系(母本)和恢复系(父本),而不需要保持系,所以称两系法杂交水稻,和三系稻相比,两系稻配组更自由,所以选出品质更优、产量更高品种的概率更大。
  从1988年起,孙宗修、程式华研究团队就开始参与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1989年,他们首次发现水稻温敏核不育现象,证实温度对不育系育性转换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温度敏感雄性不育系的概念,被列为我国在基础研究中独创性、突破性的重大成果之一。
  以往研究认为,自然条件下光照长度是“光敏不育系”可育还是不育的决定因素,但很难解释为何有些年份生产的不育系纯度高,而有些年份生产的不育系纯度低。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从每年的3月底至10月,孙宗修和他的团队都要选择不同稻种,开始分期播种,每15天播一次,并在人工气候箱中模拟水稻主产区的自然条件设置不同的光温条件。通过长达5年的观测,他们终于发现了不育系水稻的光温反应规律。在此理论基础上,他们还首次提出控制条件和自然条件相结合鉴定“光温敏不育系”的技术路线,制定了不育系的农业部行业标准,并在“光温敏不育系”的育种方面首次提出了应用叶色标记辅助选育的设想并付诸实施,探讨了不育系育性漂移的原因,为两系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