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上虞长塘竹农的种笋经——

冬季多施肥,来年多产笋

  “冬季施肥一百斤,来年多挖两担笋。按一担50公斤、一公斤毛笋6元计算,可以多收600元呢!”这是上虞市长塘镇会篁村村民胡庆青大伯的经验之谈。在会篁村,像胡庆青这样冬季给毛竹施肥的农民有不少。
  长塘镇会篁村是闻名四方的毛笋产地,该村现有成林毛竹山2430亩,旺季日产毛笋5万多公斤,村民的收入多源于竹山中。在山靠山,吃山养山,科学育山,合理管山是村民们勤劳致富的“法宝”。祖祖辈辈、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做法,结合现代的科学管竹育林经验,使竹笋产量年年提高,收入倍增,肥了竹子,富了竹农。“土壤、农作物、肥料”三者相依为命,密不可分,毛竹(笋)生长(产)也不例外。长期的经验积累,会篁村的竹农们归纳出:用农家土杂肥、猪牛栏肥施入竹林,肥效远比化学肥料好几倍。农家土杂肥、猪牛栏肥就地取材,经济实惠。每年秋天,把田边地角、山脚下面、池塘四周的杂草连根拔起,挖坑堆叠,再混入一些猪牛栏肥或草木灰、淤泥等物,四周外表层再用泥土覆盖,这样堆积两个月左右,入冬开坑取肥。这种土制肥料因为经过50至60天的堆积、发酵、腐化,熟透后既没有虫卵、细菌,又无污染,含多种养分,有机质丰富。施用农家肥料,有利于形成土壤团粒结构,长期使用也不会破坏土壤结构。而化学肥料既花钱,又不能多次施用,连次使用化学肥料,不使用农家土杂肥,土壤团粒结构随之破坏,易板结硬化。
  此外,这种肥料绿色环保,肥力长效。正如会篁村罗晓天、罗三宝等村民所说的那样,在农村有的是劳动力。每年秋天的拔草堆制土杂肥劳动,大伙儿不约而同地拔草劳动,净化了环境,美化了家园,同时也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可谓一举多得。
胡天宝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