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农机化

别让农机在露天“毁容短命”

  近年来,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下,各地农机具增长势头十分强劲。然而,这种膨胀式的增长使一些服务性的后续工作很难跟上,机库棚的建设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走进农村,我们会发现相当多的农机具都没有像样的安身之处:有些新购的高档农机,只能停放在粮食仓库,有些机具放在低矮潮湿的小屋里,部件锈蚀,影响机具的性能和寿命;有些机具干脆停放在露天,长时间遭受日晒雨淋,导致油漆脱落,容易生锈,而且还有被盗的危险……据称,一台性能中上的收获机保养得好能用上10年,但由于机库棚短缺导致保养不到位,很多农机具通常只能用上3-5年,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短命”,甚至称得上“英年早逝”。
  机库棚面积小、机具不能安全停放成了众多农机合作社揪心的大难题,也成为必须作答的重要课题。探究起来,出现这样的困窘局面,原因主要集中在“钱”和“地”这两个字上面。例如,部分合作社由于规模较小,底子薄,钱比较吃紧,毕竟盖个机库棚得花不少钱,资金周转上存在困难,严重制约了机库棚的建设。而规模较大的合作社,相比资金问题,用地指标则是更大的难点,虽然国家现在出台了一些指导性政策,但在实际运作中机库棚用地问题解决起来却比较难,诸如在报批、征地、补偿等方面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
  但是,再难也得解决问题,因为农机化发展势不可挡,而随着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农机具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给它们一个足以遮风避雨的处所,让它们能够正常安全地发挥其最大价值和效用。可以说,加速机库棚建设,解决机库棚短缺问题势在必行。
  在农机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和合作社应共同发力,强化监督管理,在进一步推动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做大做强的同时,让机库棚建设看到未来。政府应该出台更具操作性的政策,并及时监督,使政策真正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机库棚建设问题,杜绝出现农机在露天“毁容短命”的现象。 何君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