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种香菇不再浪费木材,山核桃蒲壳也能变废为宝

我省创新推广食用菌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日前,在省农业厅组织的三农五方项目“食用菌循环生产模式研究与示范”验收会上,专家组对我省开展的食用菌资源循环模式利用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该成果对提升发展食用菌产业和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浙江是全国食用菌生产大省,同时又是资源小省,如何发挥食用菌循环功能,挖掘开发农业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多级利用,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项目组通过5年多的努力,研究建立了菌稻轮作、竹荪芋艿共育、桑园套种黑木耳等6种生态循环模式;研制了桑枝、葡萄枝、山核桃蒲壳、山茶籽壳、茭白叶等8个具有浙江特色的基料栽培食用菌新配方;创新集成了改翻堆散堆为套袋控氧、改室内通风散热为室外遮阳喷淋、提升棚高、提早接种的“二改二提”黑木耳菌棒安全越夏新技术;创新形成了杏鲍菇菌糠栽培短菌龄香菇,耦合发酵金针菇菌糠蛋白富增技术;改进了桑枝粉碎机械,粉碎效率达690.4公斤 /小时,提高工效37.1%。同时项目组制定了省级地方标准《桑枝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一种茭白地套种大球盖菇的方法”,出版了《食用菌循环生产实例剖析》专著。
  项目在5年里共建立示范点154个,累计推广生产食用菌9.6亿袋,蘑菇菌渣生产芦笋2.36万亩,实现总产值48.66亿元,新增效益4.74亿元。其中,“二改二提”技术在耳-稻轮作模式中推广应用7.99亿袋,黑木耳成品率提高7.1%,优质耳提高45.1%,新增经济效益3.2亿元;推广桑枝栽培黑木耳新配方技术3278万袋,黑木耳单产提高26%,新增经济效益3216万元;在香菇-水稻轮作模式中推广香菇L808高产优质品种1.16亿袋,香菇单产提高3.5%,优质菇价格提高15%,新增经济效益8071万元。
  目前,全省每年产生桑枝、葡萄枝、山核桃蒲壳、山茶籽壳、稻草、茭白鞘叶等农作物秸秆2000多万吨,而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仅100余万吨,再次利用增效空间巨大。 何伯伟 陈青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