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剩男剩女能否“快乐回家”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数以亿计的中国游子,正规划着归乡的旅程,或已走在回家路上。中国春节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团圆。然而,很多被叫作“剩女”或“剩男”的大龄未婚青年,宁可收起堆积了整整一年甚至数年的乡思,因为担心被父母亲友逼嫁逼婚而不愿回家。倚门盼归的慈母意象,足以温暖古今中外,何以成了他们试图逃脱的压力?
  所谓大龄青年问题古已有之,何以于今为烈?要像被拐儿童一般仰仗“微博解救”,要被广场相亲大会消化瓦解,要让婚恋公司赚得盆满钵满,还要成为父母亲友喋喋不休的焦点话题,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如今30岁上下的青年,赶上史无前例的“三碰头”时代:第一批进入婚嫁年龄的独生子女,父母的热切期盼高度集中,比任何年代都厚重;人口“流动性过剩”则进入第二期,流动劳动力年龄结构大幅下降,不像第一代那样往往是在家乡嫁娶后才远赴异乡求职,而今年轻游子数量大大高于往昔;城乡家庭伦理、社会伦理与代际关系正在重构之中,家庭概念在地理上的分崩离析与在心理上的纠结相依形成鲜明对照,远离乡土的熟人社会,年轻人的离心力与中老年人依恋独生子女的向心力同样强烈。这样的“三碰头”,使得所谓“剩男”“剩女”与家庭的矛盾被陡然放大,并在春节这个几乎是中国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里,集中呈现。
  说到底,这是一种新的代沟。地理的、教育的与年龄的距离,一同拉远了父母子女的心理距离。年轻一代或者认为,孤独是一种权利;年长者则认定,身为独生子女,你的幸福与否维系着家族荣辱。而不管男女老少,在一个生存竞争日益严峻的物质社会,择偶也被商业化浪潮裹挟得踉踉跄跄,而爱情则鲜被提及,甚至扬弃进了被遗忘的角落……
  为什么人们如此关注择偶的利益变现?是否因为依靠个人奋斗实现自己梦想的空间并不宽广,成功难以预期?这让我们对新一轮的改革寄予厚望。唯有深化改革,才能让全体国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也才能让年轻人更好地拥有爱的梦想,争取创业的机会,享受奋斗的甜美果实,让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到了那一天,游子的回家,才会更加欣然,更加坦然。
  (摘自《人民日报》 李泓冰/文 2014年1月22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