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圣威 陈鎏琰
快马加鞭争春绿。2013年,在浙江农业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发展中,农业现代化“8810”三年行动计划完成了“开篇大作”,年度发展报告火热出炉,一串串鲜活的数据、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跃然纸上——
翻开产业集聚化行动报告,“两区”建设如火如荼。全省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352个,面积106.55万亩,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982个,面积465.15万亩。新建成现代农业综合区2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43个,特色农业精品园109个,累计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3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98个,特色农业精品园315个,建成面积173.99万亩;
翻开经营组织化行动报告,创新培育的7000余家家庭农场为现代农业注入新鲜血液,新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14096位农民已活跃在希望的田野上;
翻开技术集成化行动、手段信息化行动报告,智慧农业的大门便随之开启,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水平全面提升;
翻开环境生态化行动报告,一阵清风扑鼻而来,全省组织实施并新建规模畜禽养殖沼气工程633处,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6.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9%;
……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两区”成为农业“主阵地”
一车车脏兮兮的臭猪粪,经过高科技工艺加工后,摇身一变成了一袋袋高效实用的有机肥。位于萧山区的杭州广绿生物肥料有限公司的这项“牧场废弃物处理中心提升工程”将臭猪粪变成绿色“香饽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这就是生态循环农业所展现出来的“绿色魅力”。
去年年底,杭州市农业“两区”现场会在萧山区举办,参观完江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里一家家如上述“广绿公司”般“高大上”的企业后,杭州市代市长张鸿铭在现场会上有感而发:“‘两区’建设是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是确保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浙江人多地少、山多田少,把“两区”作为“主阵地”来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了各级政府的共识。农业“两区”建设开始后,浙江专门出台规划编制,将条件比较理想的地块集中起来建设“两区”,并且明确要求把“两区”纳入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衔接,确保较长时间内不被征占用。
据发展报告所载,园区建设有效挖掘了土地生产潜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已建成的33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经济效益平均比周边高出20%以上;主导产业示范区、种植业精品园的亩均效益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蔬菜、水果等精品园平均亩产超过1万元,生猪精品园区内自动喂料、智能化系统的引进应用实现每头生猪节本增效70-100元。园区建设在提升自身综合效益的同时,其优良的品种、先进的技术、现代的管理、品牌的运行有效地辐射带动了周边产业的转型和农民的增收。
设施、技术和信息成为农民种地“新法宝”
刚开年,青田县仁庄镇新彭村的首个机械化育秧中心就开工建设了,预计建成后可满足仁庄全镇6000亩稻田所需的秧苗供给,同时将成为青田县供秧能力最大的机械化育秧中心。“本来需要七八天时间做秧田,然后再将种子播在秧板上,工序比较繁琐。”种粮大户孙岳彬介绍,现代化的机械育秧方式不仅能为水稻秧苗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还能缩短育秧时间、提高育秧效率,进一步提升秧苗的成活率。
去年启动实施的农业现代化“8810”三年行动计划提出,重点推广设施应用,特别是在水稻种植上,大力推广机械化育插秧、粮食烘干加工、农产品清选分级、储运保鲜等产后处理设施设备,完善农产品市场冷链系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据发展报告所载,全年新建水稻育供秧中心136个,总数836个;新增育秧流水线207条、插秧机1230台、秧盘529万只,新增年育供秧能力42.05万亩;新建烘干中心191家总数达到813家,新增烘干机910台,保有量达到4035台,全省批次粮食烘干能力达4.17万吨,全年机烘粮食(稻麦)220余万吨,增幅达23.5%,稻麦机烘率超过30%。
同时,不少新的种植技术、模式的应用,也成了我省农业发展新亮点。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近年来推出了池塘养鱼—塘基冬种油菜—夏种芝麻(黄豆)的菱湖特色“油基鱼塘”种植新模式,通过鱼油生态循环利用,使塘基土壤中的养分随着雨水冲刷流入鱼塘,提高鱼塘生产力的同时,大大节省了开沟排水的劳动与成本投入,油菜籽亩产量也增加了40公斤。据了解,我省结合农业“两区”和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沼肥综合利用,积极推广“猪—沼—菜”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同时结合我省生产实际,编制了单季籼粳杂交晚稻、双低油菜、茶叶、柑橘、茭白、香菇等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加以推广应用。
近年来,农产品销售不时发生“菜贱伤农”现象,如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信息保障,成为不少农民的迫切需要。我省目前已制定《农产品监测预警工作规范》和农产品监测预警分析月历,加强了53个“菜篮子”产品监测县、重点产区、重点品种和20家批发市场的产销情况监测与分析研判。2013年,武义县成立了农产品预警分析师队伍,对农产品尤其是茶叶进行全面监测。监测范围主要包括:农产品的生产、需求、库存、进出口、市场行情、成本、收益等动态数据。听说武义将茶叶纳入动态监测系统,当地茶农李贵明告诉记者:“这年头市场经济,这些信息对于我们茶农来说就是金钱啊。”
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农业“领头羊”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场合作社流转——这是“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正是在这个一号文件的强势引领下,去年我省家庭农场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惊喜。慈溪市桥头涌森蔬菜农场场主郑涌森目前经营着1000余亩土地,从事蔬菜、瓜果生产,年收入200多万元。自登记为家庭农场以来,郑涌森将全副精力放在经营农场上,家庭收入逐年提高。
除了家庭农场外,近年来,我省在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上,也成效显著。据发展报告所载,2013年新培育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社178家,累计达到1171家,新培育市、县级示范社1000余家,累计达到8328家,合作社社员和带动农户数约占家庭承包总农户数的61.5%;新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3家,累计达到439家;新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农民14096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量培育,不光成为我省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也在带动散户、小户农民经营服务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全省2472家服务型合作社提供了农机服务、植保服务、土肥服务、金融服务。其中农机作业服务收入9亿多元,新建农机安全检测中心20个,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5%;积极发展植保服务组织,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419万亩次;目前全省所有涉农县、所有乡镇和三分之二的村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或组织,杭州、嘉兴、温州等地还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全省44.5%的承包耕地实现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