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新春走基层

一位村支书的“军令状”

  □本报记者 俞圣威
  每逢春节,我都会到西安寺村走亲戚。西安寺村位于良渚文化的核心区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独立起源的本土农耕文明深深地影响着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农民。
  村旁的火车站——石濑站从1959年开始就有火车轰隆,因此,村里人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就喜欢眺望远方。年轻人早早地放下锄头,出门做起了生意。然而,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又使得老一辈农民有着超出常人的土地情结,一心留守务农。
  年轻人不愿务农,老农民不肯失地,缺少了新型主体的西安寺村,在发展现代农业上遇到了瓶颈。
  作为“三农”领域的记者,曾报道过不少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案例,总是在想,什么时候家乡的农业也能出一些值得宣传的亮点呢?带着这个问号,记者找到了村支书王永明。
  王永明不好意思让我“空手而归”,拿出了两个“亮点”:“有两个外地商人来这里投资搞农业,一个种蔬菜的,还有一个以前养天鹅,现在改种芦笋和铁皮石斛了。两个人加起来流转了3000多亩地,带动农民增收也很明显。”“唉,这里搞农业的人都上了年纪啦,仅存的几个种粮大户也就200多亩的规模。”王永明倒起了“苦水”,“就说种粮吧,西安寺村的条件其实并不差。依托去年开始的美丽乡村创建,基础设施一直在完善,如果把粮食生产功能区里的土地都流转起来,能整出3000多亩连片土地,今年还打算争创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这个事情年后就要动工了,有几个鱼塘马上开始填了。等到土地流转好了,就要找种粮大户,我们的设想是最好让一到两个人全部承包去。”“还有,原有的沟渠,之前功能区改造不到位的,要重新建。区里、镇里的钱都到位了,下次这里要一马平川。”“今年年底你再来我们村看看,到时候一定给你亮点。”王永明仿佛立下了“军令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