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春联、贴门神、包饺子、舞狮子……这些传承千年的春节习俗,都能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传递春节特有的温情。与此同时,诸如嫁出去的女儿不准回娘家过除夕、初五不许走亲戚、正月里不能理发、农村赌博等很多地区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则在割裂家庭温情,约束人们行为,影响社会风气。
眼下,不少人都在抱怨春节越过越没劲,“守住年味”的呼声日渐高涨。不过,守住年味并不等于一味地因循陋习,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对缺乏正能量的落后民俗说不。“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回娘家过年”,本身就是旧社会对女性在人格上的一种歧视,且有悖于新时代“常回家看看”的法律规定;至于初五走亲戚会破坏财运,“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等民间说法,更是充满了封建迷信色彩,完全没有科学理论依据。对于这样的春节陋习,公众应该主动移风易俗,摒弃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过年内容,有关部门也应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指出陋习的荒谬,卸掉人们尤其是老年人的思想包袱。
事实上,作为一项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春节习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民俗学专家高巍就指出,“昨天的时尚是今天的民俗,今天的时尚就是明天的民俗,今天我们很多尝试性的东西,如果能够被更多的人认可、遵守,必将成为明天的民俗,成为时代所赋予的新民俗。”
与那些旧时代的“余毒”相比,春节赌博忙暴露出节日期间文化娱乐的贫瘠。现在城乡差距很大程度上不是体现在物质生活而是精神生活,不少农村楼房越盖越高,公路越修越宽,但文化娱乐设施和项目严重匮乏,精神生活十分贫瘠。外出农民工见惯了城市的繁华,过年回到家乡便觉得无所事事,于是赌博找乐子就成了另类的年文化。如果农村能拥有规范的文化书屋和体育活动场所等公共文娱设施,当地政府在农闲时节和春节等传统佳节组织开展小型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农民就会很自然地离开麻将桌、步入文化园,涌进健身场。
我们不妨盘点一下过年陋习,让这些越来越跟不上时代节拍的节日元素,也能早日“辞旧迎新”。只有不断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春节才能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荡漾出浓浓的中国味。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张枫逸/文 2014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