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通讯员 王仁杯
挥手金蛇,跃马扬鞭。又到开春迎新时,盘点过去一年的浙江种业,捷报频传,亮点纷呈,在创新中奋勇前行:全省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早稻单产再次全国夺冠;主导品种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良种优化进一步到位;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培育计划新鲜出炉;农作物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制度率先启动实施,等等。尤为可喜的是,各地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种业强省建设,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和我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的意见》,加大种业扶持力度,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推进种子企业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中早39”给早稻生产注入“正能量”
去年我省粮食生产中的一大亮点,就是早稻生产扭转了连续多年下滑的局面,实现了面积、亩产、总产“三增”。其中,早稻单产以415.3公斤、比全国平均亩产高23.1公斤夺得冠军。
“早稻单产再次夺冠,除天时、地利等条件配合外,品种优化到位是关键。”省种植业管理局有关专家如是说。
各类优良品种基本覆盖全省,为全省早稻单产提升奠定了品种基础。近年来,我省大力组织实施水稻“0406”育种攻关计划和良种推广专项,选育出一批符合生产和市场需求的早稻优良品种,通过组织新品种展示示范、种业创新平台建设、现场考察观摩会、及时发布主导品种等途径,加快了全省早稻品种结构优化,水稻主导品种覆盖率达70%以上,农作物良种增产贡献率达43%以上,种业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去年,全省早稻高产创建示范片种植品种绝大多数为自主选育的“中早39”和“中嘉早17”等。其中,“中早39”凭借高产、高结实率和突出的抗病性、抗倒性,在早稻生产中脱颖而出,不仅以平均亩产467公斤、比“金早47”高出46公斤的出色成绩位居各品种之首,而且一举打破了“金早47”种植面积全省第一保持11年之久的纪录,成为我省早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为全省早稻丰产立下了汗马功劳。去年“中早39”全省种植面积60万亩,近3年内全省推广面积累计达126万亩以上,累计增产稻谷3766万公斤以上。
率先出台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制度
品种审定是种子生产经营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对种子企业的新品研发、品种推广有着重要的影响。2013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和引种实施绿色通道的意见》。《意见》规定,自2014年2月1日起,具有农业部发放的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种业企业,或列入省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培育计划名录的,以及其他具有自主创制育种能力的优势骨干种业企业,可以享受品种审定和引种绿色通道。具体制度包括:其自主创制育成或牵头合作育成的优良品种,每年每一作物(组别)可推荐1-2个品种直接参加省品种区试;优先参加省级品种区试或推荐参加国家品种区试;在省品种区试中,优先进入同步省品种区试与生产试验;优先推荐品种现场考察审查、审定。同时,享受绿色通道政策的种业企业引进相邻省的审定品种时,可自行组织不少于1年的生产试验并申报引种申批。
助力种企迈向育繁推一体化
新版《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规定,实行“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企业,注册资金从原来的3000万元提高至1亿元,同时将获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包括落实减免企业所得税,推进种子企业生产保险、种子储备、良种繁育补贴、加强队伍建设等。
为提高种企竞争力,助力种企做大做强,去年底,我省启动省级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企培育计划,在专项资金、品种区试审定、育种团队建设、基地建设和市场拓展等方面,扶持提升种业企业商业化育种能力。该计划力争通过3-5年时间,推动10家农作物种业企业基本实现育繁推一体化,全省种业企业育成品种占比达80%左右。
具体扶持政策包括:省农业厅将对入选企业安排专项资金,通过绩效考核认定、以奖励或项目补助的方式予以支持;区试审定、省外引种和品种展示示范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优先向入选企业引进“国千”、“省千”人才及实施省外人才培育计划;将入选企业列入“两区”建设资金和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扶持对象;向入选企业优先安排育种课题等。
兼并重组步伐加快,现代种业体系初具雏形
去年,我省出台了种业企业兼并重组优惠政策,支持种业企业以优惠条件吸引科研单位育种科研人员、优先立项支持其牵头组织省级育种攻关课题等一揽子政策措施,着力构建以种业企业为主体的现代种业体系,进一步激发了种业企业加快发展的活力。
去年,全省持证农作物种业企业99家,比上年减少13家,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的12家,同比上年增3家,约占全省持证企业总数的8%左右。全年农作物种业企业销售额超8亿元,同比上年增5%以上,平均利润率约10%左右;前十强种业企业销售额占全省的70%以上。企业独立或参与合作选育的审定品种31个,约占全年审定品种总数45%。勿忘农种业公司荣获2013年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有望成为我省首家农业部颁发的全国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