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农历新年,笔者来到松阳县的沿坑岭头村,村民的饭桌上摆着自家做的豆腐、年糕和土猪肉,一派热闹欢腾的过年景象。可谁能想到,这个交通不便、曾极为贫困的小山村曾经是政府“整村迁移”名单中的一员,因为一颗小小的柿子,让这个古村如今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这里生长着182株树龄在二百到三百年的野生柿子树,当地人称作金枣柿。根据省林业部门的调查,沿坑岭头村拥有我省最大的古柿子树群。每年的十月底,各家各户都会采摘柿子制干,然后挑到50多公里外的县城去卖。
在这个将近400人的小山村里,几乎每户人家都会做一些柿干增加收入。一位村民告诉笔者,以前他凌晨3点多就得起床,挑着一担沉甸甸的柿干,走上5个多小时到城里挨家挨户兜售,有时候还得在城里住一个晚上才能卖完。
但就在去年,在一个名为“自然造物”的民间组织的包装和推广下,村里的柿干不仅被卖得一干二净,而且价格高出以往很多,村民的收入有了显著提高。
“我们尊重自然、尊重生态农业、尊重农民的创造,沿坑岭头村的野生柿子从生长到成熟再到晒干制果都顺应自然规律,完全是大自然的产物。”“自然造物”创始人张书雁说。“自然造物”发起于2013年,在这个被他们称作“公社”的组织里,不仅有艺术家、摄影师和设计师,也有教师、网店店主和资深媒体人。去年11月,“自然公社”专门为金枣柿成立了一个16人的团队,他们走访农户,用20天时间对金枣柿进行溯源、创意和推广,还派专人赶赴安徽收集草木纸,用最原始的生态手工造纸材料来对金枣柿进行包装。
与此同时,他们请了200位村民对收购来的5000公斤柿子进行筛选,甄选出750公斤投放市场,有超过50人参与产品的质检、品控、包装和物流。终于,一款名为“善果”的天然柿子干出现在了公众面前,成为网上的热销单品,并很快脱销。
村委会主任叶庆春给笔者算了笔账,以前村民自己把柿子挑到县城里通常只能卖到10-12元钱一公斤,今年“自然公社”到家门口收购,最低价定在20元一公斤,品质好的能卖到30元一公斤,而经过包装后的“善果”能卖到150元左右一公斤,大大提升了金枣柿的附加值。
村民叶永喜是这种新型经营模式的受益者之一,他经营的家庭农场今年收获了1500多公斤的金枣柿,他不仅不用东奔西跑地开拓销路,收入也比以往提高了不少。他笑称自己刚买的小皮卡车就是用柿子换来的。
而在这改变的背后,不得不提一位名叫李跃亮的画家。这位教龄超过30年的美术老师,从2012年起作为丽水市派驻的农村工作指导员,开始为推广沿坑岭头村成为“画家村”而奔走努力。而正是通过他的一名学生,李跃亮认识了“自然造物”的张书雁。“这里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和独一无二的‘柿’文化非常适合绘画爱好者来写生,‘善果’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沿坑岭头。”李跃亮说。“野生金枣柿刚摘下来的时候口感非常涩,是不能直接吃的,只有经过晒制,才能变成食客口中的美味。其实沿坑岭头村也是一样,只要我们悉心开发,就算历经百年沧桑,也依然能够焕发勃勃生机。”李跃亮说。
曹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