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013年,粮食生产遭受春季连续雨雪冰冻灾害和夏、秋季百年一遇的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的严重影响。开化县通过落实发展粮食生产的七项具体措施,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5.25万亩,粮食平均单产402.3公斤,总产10.16万吨,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了稳中有增。
加大政策宣传,稳定粮食播种面积。2013年,开化县广泛开展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宣传工作,把各级政府出台的粮食扶持政策印成4万余份明白纸发放到农民手中,使广大农民及时了解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增强多种粮、种好粮的信心和决心,为实现全年20.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和8.5万吨粮食总产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对照省市粮食生产安全考核责任制的各项具体内容,该县年初就将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总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等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部门,并列入县政府对乡镇、部门考核内容之一,同时,县政府还与各乡镇一一签订粮食生产安全考核责任书。
依托项目建设,加快技术推广步伐。全年开化县重点开展了五大项目建设和活动:一是农业部万亩单季稻高产创建活动;二是农业部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三是中央水稻产业提升项目;四是单季稻省级千亩示范片高产创建项目;五是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奖代补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了“水稻旱育强化栽培”、“水稻通气式栽培”、“塑盘旱育抛栽”、“测土配方施肥”和“水稻统防统治”等一大批适用新技术在粮食生产上的应用步伐,为全面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种粮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一是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扩大受训群体,受训人员从原来的种粮大户、粮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县乡两级示范方联络员、村级示范户扩大到255个村级农科员,授课内容涵盖栽培、土肥、植保、农机、种子等涉粮专业。二是提升培训层次,加快技术武装和技术更新步伐。5月上旬组织县级农业技术骨干和乡镇所有农技干部60余人到省农业厅参加为期一周的轮训,学习当前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三是开展不同梯次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为解决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中梗阻”现象,在强化对乡镇农技干部培训的同时,要求各乡镇农技人员利用多途径、采取多形式切实加强对所辖区域种粮农户的技术培训工作,从而满足千家万户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渴求;四是转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手段。牢固建立“一对一”联系制度,全县所有农技干部联系一个畈,一个种粮大户、示范户或粮油专业合作社,充分调动广大农技人员的积极性,树立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根本宗旨,广泛深入生产第一线,掌握农民愿望,了解种粮农户心声,切实帮助粮农解决在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强化试验示范,推进先进技术的转化应用。全县开展以1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带、5个千亩示范片、3个县级百亩示范方和18个50亩以上连片的乡镇示范方为重点的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活动。其中,1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带设在音坑、村头、中村;5个千亩示范片设在池淮、音坑、中村、村头、大溪边;3个百亩示范方分别设在音坑乡察畈、村头镇朝坞垅畈和中村乡池塘底畈。示范品种为“甬优15号”、“甬优1512”。每个示范畈由县农技推广站指派技术干部专人负责,明确责职。乡镇示范畈要求有实施计划、有实施方案、有数据记载、有技术总结等,并强化责任体系建设,加大考核力度,保证各示范畈的顺利实施。在建设好示范畈的同时,开化县农作站还在全县落实了格式化基质旱育秧、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等试验20余个,积累第一手资料,从而为粮食生产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
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全面提升粮食生产水平。为有效解决粮食生产规模小、生产水平不高的问题,开化县农业局结合生产实际,合理规划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区域,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步伐。2013年年初,县农业局就将省、市下达的1.0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落实到村、到畈、到人,并严格按照《粮食生产功能区验收认定办法》组织实施,12月份,县里组织农业、国土、财政、水利等部门对27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全面进行了验收认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全年粮食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突出农业抗灾指导,力减灾害损失。在年初雨雪冰冻灾害和夏、秋季百年一遇的持续高温干旱发生以后,开化县农业局均在第一时间下发抗灾技术指导意见,并及时组织县、乡两级农技干部深入受灾乡村、田间地角,指导农民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措施,开展生产自救,使全县粮食作物生长得以较快恢复,并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从而确保和实现了大灾之年粮食生产面积、单产、总产的稳定增长。
郑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