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投入品质量优劣和使用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农产品质量安全则关系着国计民生,直接影响着百姓健康、农民利益和社会稳定。开展农业执法工作,是确保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为此,本报法制版从本期开始,与省农业执法总队协作,陆续推出各地农业行政执法经验,供各地学习借鉴。
杭州各地农业行政执法亮点纷呈
□本报记者 张佳妍
2013年,杭州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在规范涉农生产经营主体行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绿剑”执法行动为载体,全年共办结254起涉农案件;以长效机制建设为手段,共建成220家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单位,完成农资商品登记备案4600余个;以宣传服务为导向,共开展50次“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农业法律进千企入千社”活动。
据了解,2013年,杭州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采取突击检查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对疑似含违禁药物、隐性成分、有害微量元素农业投入品加大抽检力度。全市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3888人次,检查各类生产经营网点(含市场)2610家,农业投入品监督抽检1137批次,立案查处各类违法行为275起,办结254起,罚没款总额94.22万元,查获假劣农资71020公斤。实现了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三环节全过程监控,进一步保障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其中杭州市桐庐、临安、余杭、建德、淳安等县(市、区)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在农业行政执法过程中屡创新招、亮点纷呈。
桐庐:整治、规范小农资
为规范农资市场秩序,改变当地农资经营点多面广、分散经营、难以监管的局面,在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桐庐县大力推进农资连锁经营和放心农资店建设。将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以及农膜、农机零配件等经营店作为整治对象,尤其是城乡接合部、乡(镇)、村小农资店和农资集散地等进行重点整治。通过对农资经营主体资格审查、农资市场质量检查,建立农资进销台帐和诚信经营制度、开展农资经营人员培训等方式,把全县近200家农资经营店整合到三家连锁企业,初步建成了农资市场监管网络,构建了长效监管机制。
临安:加强区域执法联动
临安与安徽宁国、绩溪、歙县等县(市)接壤,四县(市)地理环境相似,很多经济作物(如山核桃、高山蔬菜)均由四县(市)几家农产品公司统一收购,是一个区域特色明显的产业共同体。但行政执法属地管理的原则使跨区域执法成为难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容易出现漏洞。如,农药中的氧化乐果等,在杭州已是禁用农药,通过省际结合部频繁流入临安。两省交界处流动推销的药贩,成为执法监管的难点。
为使违法犯罪无隙可钻,严密防控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2009年,临安市主动向安徽宁国、绩溪、歙县等县(市)提议开展农业联合执法,以联席会议制度确定了双方农业执法的合作关系。通过五年的实践,摸索出了一整套合作方案,强化农业行政执法。一是信息资源共享。成员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资源共享渠道,实现两省政策法规,查处农业违法案件情况,日常工作动态等相关资料的交流传递。二是加深学习交流。每年都举办两省四县(市、区)工作交流会,走访观摩基地和企业,总结经验、学习先进、共同提高。三是强化联合宣传。每年都开展以“加强农业行政执法联动,保区域农业产业安全”为主题的两省边际区域联合执法和法制咨询活动,设立法制咨询台,现场就农业生产中需注意的事项和问题解疑答惑,宣传国家农资经营和使用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探讨农资经营监管、农资使用监管中的难点问题,制定有效措施。四是深化联合执法。从2010年4月起,每年开展“送科技法规强联合执法保区域安全”为主题的联合执法行动,对两省交界处的乡镇开展联合执法检查,清理流动经营户和经营禁限用农药。
余杭:开展清洁田园行动
自2009年开始,余杭区在鸬鸟镇首先开展“清洁田园行动”,试点将农户使用过的农药包装物统一回收。四年来,通过定点建设回收堆放仓库、核定统一回收价格、落实回收人员和统一销毁等措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以各镇街为责任主体、相关部门协调监督、经营单位折价回收、农资公司集中存放运输、专业环保单位归集销毁”回收处置机制。在试点基础上,制订了《余杭区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操作办法》,明确了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运输、存放、处置和监督工作流程,明确了农药包装物回收价格标准:农药瓶 100ml、101-300ml、301ml以上三个档次分别按每只0.2元、0.5元、1元回收;农药包装袋按50克以下、50克(含)以上两个档次分别按每只0.1元、0.2元回收。
据了解,2009-2012年四年来,共回收各类农药瓶(袋)1835.34万只,累计投入财政资金758.08万元,实现了各类包装物回收率80%以上,回收的包装物无害化处理率100%的目标,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物,从根本上切断了有毒残留物对农田土壤及水体的侵害,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提升了农产品品质,保障了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
建德:农资店里专家会诊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但是,务农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偏弱,生产经营规模偏小等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日益突出,加上农村基层管理服务体制的变化,如何将先进适用农技交到农民朋友手上,成为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建德市开创性地将村级农技站建在有条件的农业投入品经营店。
自2009年以来,建德市已有93家农业投入品经营店被认定并授牌为“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分布在近80个村,覆盖了全市主要村(社区)1/3以上。多年来,建站的农业投入品经营店积极接受各种技能培训,遇到疑难技术问题及时向专家咨询,经营服务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促进了建德市的农技推广工作,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和好评。
淳安:土办法取得好效果
淳安县域面积达4427平方公里,是浙江省行政区域面积最大的一个县。境内多湖泊山峦,交通十分不便,给农业行政执法带来难度。但是,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在仅有4名在岗执法人员的情况下,连续多年办案量在全省位列前茅,他们靠的是通过执法巡查发现案件线索这一土办法。淳安县农业执法大队的4名执法人员对分布在23个乡镇的242家农资店,坚持一家一家巡查,每年至少巡查1次,重点对象巡查3至5次。对农业投入品进行重点抽检,追根溯源。一方面加大对曾抽检出不合格产品以及邻近外省的乡村农资店的农资产品,特别是农资新品种的抽检力度,另一方面加强对农药隐性成分的抽检,通过查看标签了解产品信息、询问产品价格和防治效果,积极与相关检测机构沟通,有针对性地检测隐性成分,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