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种业

浙江农科种业向育繁推一体化迈进

  •   □本报记者 葛勇进
      科技兴农,种业为先。新春伊始,我省种业便传来喜讯,地产巨头绿城集团将出资入股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科种业”),助力我省农作物种业转型升级。农科种业由此成为我省首家引入工商资本的种业企业。
      农科种业是依托浙江省农科院组建的一家产学研结合的国有控股企业。去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要求科研院所与其创办的种子企业脱钩。该意见旨在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建设种业强国。
      业内专家称,农科种业作为我省主要种业企业之一,在工商资本的助力下,将加快育繁推一体化建设,推动我省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跨越,促进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和良种的有效供给。
    十年创新品种28个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2004年,该公司选育的杂交水稻品种“II优7954”在云南示范种植,亩产达1218.3公斤,创下了浙江省选育的水稻品种最高亩产纪录,一时令业界刮目相看。
      浙江农科种业诞生于本世纪之初,正是浙江种业开始脱胎换骨改制之时。诞生之初,农科种业在业内并不显眼。然而,默默耕耘10多年后,凭借浙江省农科院雄厚的科研力量和人才优势,在总经理阮关海和科研、管理团队的带领下,农科种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之路,努力向育繁推一体化迈进,在业界声誉鹊起。
      其实,农科种业自成立后,便十分重视自主选育,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创新,在杂交水稻、玉米和小麦等领域,具备较强的自主选育实力,在省内外建立了亲本繁育、育种研发基地近千亩,同时积极引进国外的种质资源,充分利用亲本资源和基地的优势,创制水稻亲本材料、育种中间材料等超3万份,通过科技创新、产研结合等方式,逐步做大做强种业。
      在不断强化自主选育的同时,农科种业还通过人才交流、共建研发平台、委托定向育种、合作开发等方式与省内外科研育种单位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短短几年间,“Ⅱ优7954”、“钱优1号”、“春优58”、“内5优8015”、“Y两优 689”、“浙油 50”、“浙油21”、“科甜981”等一批集成度较高的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春优84”、“浙优18”、“浙优12”、“钱优0508”、“浙科优23”、“冈优7954”等品种通过浙江省审定。对这些新品种,农科种业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具有独占经营权,可进行商业化开发,实现育种成果共享。
      公司负责科研的副总经理洪晓富说,种业企业在品牌、产品、价格、服务等诸多竞争中,品种是核心。农科种业将品种创新作为发展首要任务,近3年来,公司年均投入研发资金500余万元,占年销售额的5%以上。“十年磨一剑,出鞘始见锋”。通过10多年的默默耕耘,农科种业现已选育出28个新品种并通过审定,其中10个通过国审,18个通过省审;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2项,发明专利1项,不育系鉴定3个;“浙油18”、“浙油50”、“钱优1号”等品种连续被列为省内主导品种。
    走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之路
      由于我国商业化育种体系尚未建立,品种选育目标往往与生产实际相脱节。据悉,自《种子法》实施以来,通过审定的品种上万个,但有一定种植面积的品种不到4000个,相当部分品种有的低水平重复,有的被束之高阁,造成浪费。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最能把握市场的动向。企业更是联接种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桥梁,只有将企业作为整个产业链条的主体,才能解决育繁推脱节的问题,才能整合种业各方面资源,实现产学研结合,实现育繁推一体化。
      农科种业在强化新品种选育的同时,十分注重繁育和推广的无缝对接,将产学研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架起科研、推广、生产之间的桥梁,成功走出了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创新之路,让农作物新品种顺利转化,变成实际生产力。
      为避免品种低水平重复,提高品种选育的集成度,农科种业作为浙江省“两系”杂交水稻商业化育种试点单位,联合省内有杂交水稻育种基础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组建了商业化育种种质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建立资源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突破性品种的选育机率和水稻产业化发展水平。
      在农科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战略中,种子的繁育基地建设被视为企业的生命线。为确保种子质量和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农科种业坚持走出去战略,在省内外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种子制种基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种子,全程专家技术指导,售出的每袋种子都可追踪溯源。
      目前,农科种业的杂交稻种子生产基地达2万亩以上,并计划3年内扩张到3万亩以上,年产杂交水稻种子455万公斤以上,约占全省种子销量的20%左右,成为全省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规模最大的种业公司之一;油菜、杂交玉米、大小麦、豆类、瓜菜等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面积1.7万亩,年产种子435万公斤。
      新品种是基础,技术是关键。一个好品种的种植效果还与气候条件、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等因素密不可分。农科种业十分注重种子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将销售和服务紧密结合,每个新品种在进入生产试验阶段,都要广泛布点进行品种测试试验,掌握新品种对温度、光照、肥水的反应和病虫害发生规律,初步形成相应的种子生产和大田高产栽培技术,做到良种良法一起推广;在农作物生长关键阶段,公司派员和当地农技干部一起,到田头现场指导,共同摸索出适合当地的高产栽培技术。目前,农科种业已在省内外建立10个标准化、规范化并与国家或省级品种试验配套同步的新品种生态测试体系,到2016年,将增加到15个;同时布局销售网点600多家,基本做到销售网点延伸到哪,配套技术服务跟踪到哪。
    大步迈向育繁推一体化
      根据国家新政策,农科种业日前全面启动改制,在引进科研育种和管理人才的同时,引进绿城集团入股,首期将增资6000万元,至2016年增至1.2亿元,进一步增强公司发展后劲。
      为加快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接下来,农科种业将投资5000万元在余杭、衢州、湖州等地购地50余亩,用作育种基地,通过省内农作物新品种重大科技专项、种业企业培育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努力打造成省内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争取2017年取得全国育繁推一体化种业经营资质。
      洪晓富说,力争通过5年努力,公司年种子销售额突破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达1%以上。其中,杂交水稻种子年销量省内市场占有率达25%以上,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以上,力争销量进入全国种企二十强;油菜种子年销量省内市场占有率40%以上;杂交玉米种子(含鲜食玉米)省内市场占有率30%以上;常规稻麦种子省内市场占有率20%以上。资料图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