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养猪业转型升级的龙游实践

  □本报记者 俞廷尚
  当前,浙江畜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势如破竹的“五水共治”加速倒逼畜牧业转型发展;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更为迫切;农民收入的持续高速增长又不时考验着畜牧业的提质增效能力……
  治理,如何破题?转型,方向何在?升级,投入何来?面对着一连串难题,养猪大县龙游通过实施“三大模式”,在治污治水、产业转型、农民增收中找到了共赢点,不仅使养猪业赢得了发展空间,又顺势而为还田园一片美丽。
怎样把“猪屁股”擦得更干净?
开启模式:变废为宝治污出效益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龙游人一直把养猪当发家致富的好行当。去年,该县生猪饲养量169万头,其中存栏73万头、出栏96万头,养殖规模位居全省县(市)前列。
  然而,传统养殖方式带来的污染问题,也困扰着龙游。把“猪屁股”擦得更干净些,成为养殖户和百姓的共同期待和迫切愿望。
  百姓的期待,就是政府工作的着力点。“通过农牧结合,将畜禽排泄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不仅可从中要肥料、要能源,而且还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副县长郑国华这样阐述龙游治理、利用排泄物的思路。
  在这样的思路下,位于龙游的浙江开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治污治出了惊喜。2011年8月,这家我省首个以畜禽排泄物为原料的沼气发电厂正式运行并网发电,龙游县域层面的生态循环链就此“落地”。
  分散在各养殖场的排泄物如何集中到“开启”?收集的成本又由谁来承担?
  龙游出台多项补助政策,对收集、贮运、发电等环节给予补助。槽罐车运输鲜猪粪每吨补贴15元,养殖场建标准化集粪房每平方米补助150元……这些政策的出台,使猪粪集中的难题迎刃而解。
  此举同样受到了养殖户的欢迎。“我们和开启公司签订了猪粪统一清运处理协议,有了这个‘环卫工’,再也不用担心猪粪清不掉。”东华街道上杨村已养了20多年猪的朱松峰如是说。
  而对“开启”来说,除了沼气发电,有机肥则是资源化利用的另一大收获。“经过四五十天的深度发酵后,沼渣沼液中的有机质含量相当高,可做成优质有机肥。”开启公司董事长朱有标告诉记者,该公司目前每天收集约300吨畜禽排泄物,经发酵处理,能产生浓缩沼液50余吨、沼渣20余吨。
  不少种植户早就嗅到了有机肥的“香味”。“施了沼渣、沼液后,土壤肥力大大提高,红心蜜柚的抗病虫害能力更强,果子味道更甜、口感更好了。”龙游红润家庭农场负责人池志丰告诉记者。在龙游,从“开启”得到类似好处的种植户不在少数。
  为解决沼液利用中的存储问题,龙游县还在各地建成沼液池1.2万立方米,沼液管网铺设覆盖面积达9500亩,在果蔬、茶叶、毛竹、苗木等种植区域大力推广农牧结合模式,一条“猪粪收集—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的县域大循环链基本成型。
  开启公司今年初启动建设的二期工程,将进一步提升并完善大循环链。该工程完成后,日处理能力将达600吨,相当于60万头生猪的排泄量。“每年能因此生产3万吨固体有机肥和3万吨沼液肥,发电1600万千瓦时。”朱有标说。
  针对开启公司“照顾”不到的地方,龙游县设计了中、小循环予以解决。结合县域农业园区和生猪养殖小区的布局,龙游将养殖小区的沼液通过管网输送到种植基地,在园区之间构建中循环;在相对分散独立的家庭农场,则采取“猪—沼—作物”的农牧结合模式,就地消纳生猪排泄物,实现内部小循环。“目前,大中小循环体系基本建立,龙游将力争在两年内,基本解决畜禽排泄物的污染问题,既擦干净‘猪屁股’,又变废为宝,增值增效。”郑国华对此信心十足。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怎样处理好病死猪的“后事”?
集美模式:保险联动应用新技术
  去年发生的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给养猪业敲响了警钟:处理好病死猪的“后事”,事关养猪业可持续发展,更与群众生活环境和生态建设密切相关。
  去年下半年,一个集生猪保险、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于一体的综合方案,在龙游渐渐形成并出炉,由浙江集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投资2200万元的龙游县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正式开工建设。
  为把病死猪处理这盘棋下好、下活,龙游建立了“政府监管、财政扶持、企业运作、保险联动”的运行机制。
  该县规定,每个规模猪场根据存栏量建设冷库(冰柜),病死猪存到一定数量后,养殖户只要拨打统一报案电话,处理中心就会上门收集。同时,保险公司对死亡生猪进行勘查登记、理赔。依据病死猪的体长,养殖户可获得30-600元共5个档次不同标准的赔付。
  《龙游县生猪保险实施办法》等配套政策的出台,为多方联动创造了条件。在龙游县域内的每头生猪,养殖户都可以购买保险;但养殖户在处理病死猪时,只有通过处理中心报案收集,才能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主动报案,还能有钱赔,这一机制把养殖户与处理中心联在了一起。
  在无害化处理技术上,龙游选择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高温炭化处理技术。据介绍,病死猪通过冷冻分切、高温灭菌、干燥、炭化等工艺处理后,全部变为生物炭,整个处理过程无烟、无臭、无污水排放,具有生态、环保、低碳、循环等优点。“生物炭可以用来改良土壤和净化环境,应用广泛,是这个项目的赢利点所在。再加上政府给予的每头病死猪80元的无害化处理补贴,这个项目实现盈利指日可待。”集美公司总经理郑灿对此信心满满。
  目前,这个日处理能力达20吨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中心,已正式运行,龙游病死猪都将在这里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变废为宝。
怎样使养殖户避风险多赚钱?
龙珠模式:抱团合作延伸产业链
  猪价就像过山车,这是养殖户近几年的普遍感受。单打独斗的养殖户,如何在起起伏伏的市场中抗击风险、实现盈利,这既是市场给出的难题,也是产业转型升级必须给出的回答。
  林海虎,龙游县畜牧兽医局局长,从事畜牧业管理多年。在他看来,“资本难融、人才难求、成本难降、安全难控、环境难容、市场难进这‘六难’,一直困扰着养猪业的发展。”龙游养猪业无论是生产方式、管理方式还是经营方式,都迫切需要转型。
  2010年10月成立的龙游县龙珠畜牧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养殖户之间的“弱弱联合”,一个崭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开始形成。
  这个由50家养殖户(企业)组建的生猪生产经营联合体,设立了担保基金,并成立了供种供精、饲料配送、兽医诊断防治、排泄物收集处理和肉制品加工等五大中心,为养殖户提供统一供种供精、统一配送饲料、统一疫病监测诊断、统一环境控制和统一屠宰加工销售的“五统一”服务,有效解决了融资、疫病防控、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市场营销等难题,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五统一’服务至少让每头猪的养殖成本降了100元。”合作社理事长赵春根说。
  行情好赚一把,行情不好亏大把,这是近年来养猪业面临的窘境。2013年初,龙珠合作社在杭州多个农贸批发市场开设22个鲜肉直销柜台,打造了一条集品种、饲料、养殖、服务、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在去年如此低迷的市场行情下,合作社成员依然增收近1200万元,抱团经营的优势凸显。
  自成立以来,龙珠合作社累计为社员提供贷款担保1.2亿元,减少利息支出370万元,为猪场监测抗体1.7万份,配送安全饲料8.5万吨……“有了合作社这个娘家,农民赚钱更稳了。”林海虎表示,目前龙游已有“龙珠”、“龙鼎”等多家紧密型合作社,通过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安全共保、生态共护,产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龙游正加快步伐,争取在今年上半年建成全国首家生猪期货交易平台,进一步深入打造养猪业新型产业化平台,让养殖户赚钱更稳当。
编后
  在畜牧业亟待转型升级的当口,龙游积极探索,创造性地推进农牧结合与生态养殖,科学寻求养猪业发展空间,走出了一条产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其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从龙游养猪业的转型轨迹不难看出,畜禽排泄物的治理,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无论是猪粪收集、集粪房建设,还是生猪保险,当地政府或给予资金补助,或给予政策支撑。正是有了这些保障措施,才吸引了企业和养殖户主动参与,破解了发展难题,推动了产业升级,同时也为全省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先行先试的经验。
  龙游县在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始终秉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立场,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摒弃了以前政府大包大揽的思维和运作方式,转而大胆探索市场化运作路子,用利益和机制引导各方主动作为,在实现“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的政府诉求的同时,也让企业能够从中盈利,为项目推进和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从而盘活了全局。
  龙游在畜禽排泄物治理和产业发展上为全省创造的经验,是生产方式的创新、运作方式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有效解决了当前养猪业普遍面临的瓶颈问题。“开启模式”通过补贴机制,扶持企业收集处理全县域畜禽排泄物;“集美模式”实行保险联动,引进高新处理技术,实现了多方无缝对接和多赢;“龙珠模式”抱团合作发展,打造全产业链,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每一个模式,都是一个新的机制;每一个新的机制,又成为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石。
  当然,龙游养猪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刚刚迈开,生态化、集约化程度还有待提高,服务监管体系还有待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与现代畜牧业的要求依然有不小的差距。我们期待龙游在高效生态循环的养猪业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实、有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