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琳 见习记者 蔡希师
本报讯 发展旱粮,对稳定粮食生产,丰富城乡居民食物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山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去年我省提出要大力发展旱粮生产,使其成为我省粮食生产新的增长点。今年新增的旱粮直补政策更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各地都在发展旱粮生产上做足了文章。
开垦新耕地
“九山半水半分田”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泰顺的农田资源。泰顺县总耕地面积14余万亩,人均只有0.41亩。紧缺的土地资源迫使农民向山区要地。统计数据显示,泰顺已新垦耕地1.6万亩,“有一半都用来发展旱粮了。”县农业站站长刘志良介绍,泰顺原有旱粮种植面积8.7万余亩,现已增加到9.5万亩,扩种面积达到0.8万亩。
泰顺县森海农林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旭升对发展旱粮颇有信心。该合作社2012年开始种旱粮,面积已从100亩发展到了308亩,其中今年新垦的耕地有168亩。“新垦耕地土地流转费是每亩每年100元,耕地是每亩每年200元,新垦耕地大多在山区,土地承包费便宜,更适宜种旱粮。”王旭东说,夏季种地瓜,冬季种蚕豆、豌豆、马铃薯,“对我们来说,种旱粮既节省了成本,也增加了收入。”
除了新垦耕地,泰顺还出台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发展旱粮种植。在省财政直补的基础上,该县对新垦耕地种植农作物、施用商品有机肥的予以资金补助,连续3年每亩累计补助1800元。同时结合冬种生产,县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对100亩以上连片种植的粮油作物示范方进行奖励。
利用冬闲田
最近,兰溪市马涧镇丁埠头村村民周福阳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去年利用冬闲田试种的2亩马铃薯给他带来了惊喜:亩产1500公斤,以每公斤3.4元计算,亩收入5000余元。尝到甜头的周福阳,今年一口气种了110亩马铃薯。
说起当时为何要种马铃薯,周福阳说:“太可惜了,冬天田里都空着,看看都心疼”。作为一家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福阳还得为社员的收益着想,“合作社一共流转了700亩土地,流转费最便宜的也要300多元一亩。”在金华市农科院的鼓励下,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种了2亩地,没想到长得还不错。“虽说利润还不知道,估计不会差。”周福阳说,他打算今年继续扩种马铃薯。
据了解,兰溪市今年发展旱粮的目标是扩种4000亩以上,让农民在旱粮生产中看到经济效益,实实在在提高收入,示范带动农民扩种旱粮。“这样的良性循环才能使旱粮发展之路走得更通畅,更便捷。”兰溪市农业局负责人表示。
推广新模式
在诸暨,一种被称为“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正在起步培育。据诸暨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杨伟祥介绍,这种模式不仅可大大提高旱粮的附加值,也有利于构建旱粮的全产业链,“我们今年要加大推广力度”。“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指的是,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区域大、加工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旱粮加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这些企业签订订单种植旱粮。绿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冯永才介绍,“绿康”拥有种苗基地,负责针对企业加工需要引进专用的甘薯品种,将种苗、种薯发放给合作社、基地、农户,到收获季节,再根据市场价全盘收购,保底价1元/公斤。“这种模式让农户没有后顾之忧。”冯永才说,仅两年时间,参与的农户就从120户增加到356户,目前种植总面积达到1600余亩。
订单生产不仅调动了各方积极性,也增加了旱粮的附加值。冯永才说,以薯片为例,一包55克的薯片市场价为5.9元,相当于每公斤甘薯的价值翻了100倍。
旱粮发展前景广阔,不仅诸暨市政府和农业龙头企业卯足了干劲,绍兴市在政策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省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再给予每亩50元的补贴;全市每年支持创建10个连片50亩以上的市级山地旱粮生产示范基地,对创建成功的乡镇,经验收,每个给予15万元以奖代补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