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春耕备耕特刊

创新经营机制 牢筑安全屏障

南浔区着力打造浙北粮仓

  □通讯员 胡清宇
  又到一年春耕备耕农忙时。在湖州市南浔区大虹桥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连日来,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
  近年来,南浔区围绕“到2018年建设2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这一目标,以年均建成3万亩左右的进度,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全区的粮食生产逐步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一体化运行、资源化利用”四化同步。去年,全区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28个,面积达2.74万亩,目前全区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2.3万亩,其中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10个,面积1.3余万亩。2013年南浔区的粮食生产全面丰收,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47.65万亩,粮食总产量23万吨,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获得浙江省首届“河姆渡杯”粮食生产铜奖,受到省政府的表彰。
  今年,南浔区将进一步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按照“粮食全产业链”的发展思路,全面提升粮食全产业链发展能力,推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据南浔区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今后3年南浔区将总投资1.77亿元,用于完善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服务设施配套。今年重点完成粮食高新技术集成区基础设施、南浔华扬育秧烘干中心、南浔浔练育秧烘干中心、优质稻米加工中心、南浔区“三农”公共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粮食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延伸粮食产业链,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产品的安全、优质、放心。
着力政策扶持,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
  多年来,湖州市南浔区一直重视粮食生产,2010年该区率先启动建设全省首个粮食生产功能区。近几年,全区的粮食生产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每年年初,南浔区率先出台扶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粮食高产创建的政策意见,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粮食生产的村进行奖励,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切实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区政府与各镇签订粮食安全责任书,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将粮食生产任务和功能区建设纳入到粮食安全责任考核。通过召开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交流和总结粮食生产经验。区农业部门则层层动员,印发政策明白卡,宣传和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鼓励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坚决制止耕地抛荒。
  去年,全区落实多项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涉及农资综合补贴、种粮大户直补、良种补贴、作业环节补贴等,其中本级财政配套资金350万元。
推广“三新”技术,增加科技贡献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粮食生产中,南浔区十分重视推广“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技术,增加科技应用覆盖面。去年,南浔区主要推广一批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如“秀水321”、“秀水05”、“嘉58”、“浙粳88”,杂交粳稻“甬优538”、“甬优12”、“春优84”、“浙优12”等,全区良种覆盖率达98.5%以上,高产创建示范片中的良种覆盖率100%。水稻机插、精确定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一批高产栽培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去年,全区水稻机插面积达3.95万亩,占晚稻播种面积12.5%;应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面积5万亩;全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4万亩次,推广病虫害减量控害技术26.4万亩,共建立集中育秧点8个,集中育秧面积2.5万亩。全区18家专业化统防统治合作社,实施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6万亩;建立水稻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0.11万亩。全年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及配方肥9000多吨,肥料利用率比上年提高了三个百分点。
鼓励高产创建,注重典型示范带动
  南浔区十分重视创建水稻高产示范方,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促进粮食单产的提高。去年,南浔区出台政策,对高产创建所在村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粮食规模经营的,按流转面积大小分别给予6万元、12万元的奖励;对高产创建示范片内的农户应用水稻新品种,实行统一社会化服务、应用商品有机肥、购置新机械等给予补助,对高产示范成效突出的再额外奖励。除项目补助资金外,区政府还整合现有扶持粮食生产的资金20万元,专项用于高产创建工作,组织高产创建实施区所在村、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及高产示范户开展高产竞赛活动,营造良好的粮食高产创建氛围。去年,全区共建立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4个,面积达4.5万亩;千亩高产示范片6个,面积0.72万亩;百亩核心示范方18个,面积0.45万亩,组织了100户科技示范户开展了高产竞赛,对产量达指标、示范效果明显的示范方所在村及示范户给予奖励,其中,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和1万元;科技示范户前三名奖2000-5000元。高产创建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粮食生产。
“五送”服务到位,提升农民科技素质
  去年,南浔区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围绕水稻新品种推广、机插栽培、基质育秧、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等,全面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去年共举办了12期培训班,培训1200多人次,发送技术资料3万余份,同时开展以“五送”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下乡活动4次。
  去年,晚稻生产期间灾害性天气频发,对此,南浔区积极组织专家组成员深入一线,加强与农业主体的沟通联系,通过集中培训、田间指导、现场会、发送资料等形式,多方位指导农民,确保关键措施落实到位。特别是高温干旱和台风洪涝期间,全区农技人员多次深入农户调查苗情、病虫害和灾情,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保障了全区粮食生产在多灾之年获丰收。
加强科学规划,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
  从2010年起,南浔区就科学规划了2010-2018年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蓝图。根据规划,至2018年,全区要建成2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至目前,全区现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12.3万亩,其中10个千亩粮食生产功能区通过了省级认定。2011年,全区又创新机制,提出“一方九点”为示范引领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模式,连片建设进度明显加快,其中南浔大虹桥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作为区级示范方,总规划建设面积达2.7万亩,分三期实施,至目前,已基本完成三期建设任务。
  在粮食功能区建设上,南浔区十分注重投入,根据建设规划,区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实施意见》,区财政每年安排100万专项资金扶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市财政也每年安排600万元用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去年,通过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农水建设、水稻产业提升和高产创建等项目,全区用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资金达3170万元。
强化创新机制,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大力引导工商资本进驻粮食生产功能区,是南浔区积极探索粮食生产经营的新举措。
  一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通过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发挥其资金、技术、加工、品牌和市场销售等方面的优势,牵头兴办合作社,带动功能区规模化经营。如大虹桥粮食生产功能区由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华金康粮油工贸有限公司牵头,成立湖州南浔华扬粮油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进行生产管理。
  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户以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流转。
  三是创新社会化服务机制。通过鼓励和扶持粮食生产功能内粮食加工企业、种粮大户、农机手及村委会来牵头成立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至目前,全区已建立各类粮油社会化服务组织27家,服务面积8万亩。通过统一机耕、统一机插、统一机防、统一灌溉、统一收割,使功能区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全区粮食生产功能区机耕、机收率达到100%,机插率达到50%以上,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四是创新农推服务机制。全区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行农技人员联系服务工作制度,全方位服务粮食生产。同时和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成立南浔区粮油产业联盟,建立院地合作粮油示范基地,促进了粮油新品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着力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