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播种即将开始。培育好早稻秧苗是实现早稻增产增收的重要基础。我省早稻机插面积接近50%,温室和大棚集中育秧发展也很快。培育早稻机插秧,关键是做到五个“要”。
1.品种选择要对路。根据当地生产实际,选用和推广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主导品种。我省的早稻主导品种有“中早39”、“中嘉早17”、“甬籼69”等,宁绍地区还可选择“甬籼15”,温州地区还可选择“温229”,金华地区还可选择“金早09”。开展集中育秧的主体在育秧点的布局上要科学、适度,品种要连片统一,便于秧田管理和取秧、运秧。在浸种催芽前要做好晒种、消毒等工作,以提高发芽率,减少病害发生。
2.播种要适时适量。早稻适时早播有利于促进早发和提早成熟,为连作晚稻生产争取季节。一般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农户可抓住气温回暖的有利时机,做好保温育秧。近年各地采用催芽箱催芽、基质育苗、保温育苗等技术措施,使得出苗率和成秧率大幅提高。为培育机插早稻壮秧,每盘播种量应控制在120克左右,育成的秧苗要求形如毯状,群体均衡,个体健壮,根系发达,单株白根量多,根系盘结牢固。秧块厚薄一致,提起不散,长58厘米,宽28厘米,床土厚度2-2.5厘米,边角垂直。移栽叶龄3.0-3.5叶、苗高12-15厘米、每盘秧苗3200-3500株。
3.秧田要精耕细作。按每亩秧田可育秧苗2400盘、供大田80-100亩算,留足秧田。机插早稻育秧要求秧板高度相差不超过3厘米,因此秧田要提早翻耕、灭茬。在播前10天精做秧板,苗床宽1.4-1.5米,长度视需要和地块大小确定,秧板之间留宽20-30厘米、深15厘米以上的排水沟兼管理通道,秧田围沟深20厘米。为使秧板畦面平整,可带水起畦、耥平。秧板做好后排水晾板,使板面沉实。播种前两天铲高补低,填平裂缝,使板面“实、平、光、直”,上糊下松、软硬适中。播种前一周施好秧田基肥,每亩秧田施入45%复合肥10-15公斤。
4.管理要控温控湿。育苗期间要防止温度过高、水分过多造成秧苗徒长。播种至出苗,温室或膜内温度宜保持在30-32℃,湿度100%;竖芽出苗后温度降至28-30℃。叶龄1.1-2.1叶,最适温度25℃左右,最高温度不超过28℃。叶龄2.1-3.1叶,适宜温度在22-25℃。大棚育秧水分管理要“三看”:早晨看叶尖吐水少,午间看新叶卷曲,基部看床土发白。补水一般在早晨进行,1次补足。秧田育秧以灌平沟水为主,保持秧板湿润通气。要保持盘面湿润不发白,若晴天中午秧苗出现卷叶要灌薄水护苗,防止秧苗青枯,雨天放干秧沟水。晴暖天气通风前要先灌“跑马水”,全畦揭膜要先灌浅水,在上午8~9点膜内外温差较小时通风或揭膜,防止秧苗失水青枯。晴天和多云天气棚内增温幅度大,易上升到35℃以上造成烧苗,要关注天气预报,防止膜内高温烧苗。一般白天最高气温15℃以上的晴天,要在上午8-9点就开始两头揭膜通风。早稻育秧期间气温不稳定,昼夜温差大,有的年份还会出现倒春寒天气。如遇强冷空气侵袭,应及时采取盖膜、灌水护苗等措施,气温回暖后换水保苗,防止低温伤根和气温变化太大引起烂秧死苗;气温正常后及时排水透气,提高秧苗根系活力。
5.移栽要掌握叶龄。由于机插秧苗播种量大,秧苗第3叶伸出全展后叶面积增加较快,群体开始拥挤,如不及时移栽,易使秧苗超龄,生长迟缓,素质下降,基部叶片枯黄,还容易感染纹枯病。一般当秧苗叶龄达到2.2-3.5叶、苗高10-12厘米时,要密切关注天气趋势,抢晴或温暖天气尽早移栽。当天气转晴,气温升高,特别是夜间最低温度在10℃以上,白天最高温度在20℃左右时,十分适合早稻移栽。机插秧苗移栽前3-4天,要趁天晴灌半沟水蹲苗或放水炼苗,确保机插时能提起秧块不散;尚未揭膜的,移栽前至少3天,应揭膜炼苗,使秧苗逐渐适应气候变化;脱肥、叶色落黄的秧苗,在移栽前2-3天要施起身肥,并做到带药移栽。
省农资商品应用技术顾问团专家、省农业厅粮油领域首席专家 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