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业

价格波动大,养鳗业“走钢丝”

温岭近30家养鳗场只剩一家

  “鳗鱼不好养啊,受制于行情,很多养鳗人都亏本了。”温岭市大溪人蔡福初曾经也是个养鳗人,而如今,他转手养殖其他水产品了。
  蔡福初不是惟一一个放弃养鳗的人。1995年,养鳗正火热时,温岭市曾有近30家养鳗场(还不包括一些未登记的小型养鳗场),而如今,在不稳定市场的冲击下,整个温岭只剩下一家养鳗场。
  汪财富就是温岭市惟一一家养鳗场——旺发水产养殖场的负责人。养鳗近20年,他亲历了温岭市养鳗业从兴到衰的全过程。
鳗鱼金贵,一个月养殖成本超50万元
  来到位于温岭市城南镇竹坑村的旺发水产养殖场,恰逢鳗鱼苗饲料从福建运到。“这个叫‘丝蚯蚓’,我们都叫它‘红虫’。为了缩短养殖周期,减少三类苗,鳗鱼苗在前两个月左右时间都要吃‘红虫’。”汪财富一边指挥着工人将“红虫”装桶运到水池里,一边向笔者介绍,“别看这些‘红虫’不起眼,价格可不便宜,1吨要两三万元。”
  在养着“红虫”的水池里,工人们正拿着工具将其铺开,衬得水池一片通红。“鳗鱼苗特别金贵,‘红虫’不能直接当饲料,要在清水里养殖一天,将脏东西吐完才能饲喂。”汪财富说,“除了吃得好,鳗鱼苗住的环境也特别讲究。”一走进养殖鳗鱼苗的大棚,笔者的眼镜就开始起雾,黑暗的环境里,只听到增氧机“轰轰”的声音。“鳗鱼苗养殖温度一定要保持在27℃—29℃,而且不能见光,对水质的要求也非常高。”
  为了保证鳗鱼苗养殖池的恒温环境,汪财富最近刚购买了一个锅炉,用蒸汽加温,“每天光是煤就要烧掉2吨,一个月就要花掉近4万元。而且鳗鱼苗养殖池里的增氧机不能停止工作,一个月最高峰时电费就要花掉5万多元。”
  不光鳗鱼苗要吃得好,成长期的鳗鱼吃得也不赖。“一吨饲料要一两万元,我这养殖场,一个月就要投下50多万元。”汪财富说。
鳗鱼价高,引发养鳗业一哄而上
  汪财富的养殖场里,现在养殖着90多万条鳗鱼苗,还有20多万条、30多吨商品鳗。“去年商品鳗卖了50多吨,现在养殖场里可以卖的鳗已经不多了,恰逢今年鳗鱼苗价格便宜,所以就购进了90多万条,到明年开春就可以上市了。”汪财富前两年都不曾往鳗鱼苗上增加投入。“前两年鳗鱼苗价格太贵了。欧洲鳗卖到12元一条,日本鳗卖到40多元一条,成本投入太大。而今年就不一样了,从去年11月的5元多一条,跌到2月20日的2.95元一条,价格一天比一天低。”汪财富说,“我买入时就是2.95元一条, 谁知道过了8天,就跌到2.25元一条,这样一来,我们就多投入了40多万元。”
  1996年上半年,鳗鱼苗被人们称之为“黄金鳗鲡”,商品鱼价格也高得诱人。“那段时间也是鳗鱼养殖的高峰,市场上,商品鳗曾卖到180元一公斤,而今年,市场上商品鳗只有100元一公斤。鳗鱼的高价,使得一部分人暴富,也引发了人们养殖鳗鱼的疯狂。”汪财富说,“我们就是在那段时间开始养殖鳗鱼的,后来,周边越来越多的人养鳗,温岭的养鳗场一度近30家(不包括一些未登记的小型养鳗场)。”
价格不稳,温岭鳗鱼养殖锐减
  但是现实并非如人们所想的那样。鳗鱼场增加,势必扩大苗种、饲料、药物等需求,推动其价格节节上扬,这让很多养鳗场成本高企。此外,从1995年至今,鳗鱼苗的价格一直就不曾稳定过。四十几元一条、二十几元一条、三十几元一条甚至是两三元一条都曾出现过,这也使得商品鳗价格一直像在荡秋千。“1995年,商品鳗能卖到18万元一吨,到了1999年,价格就跌到3万元一吨,去年能卖到20万元一吨,今年年初却只有10万元一吨。”汪财富说。
  蔡福初是温岭最早的养鳗人之一,“我从1996年开始养鳗,那时候鳗价还是很高的,到1997年下半年,鳗价还能达到13万元一吨。但是1998年上半年开始,鳗价就在一路下跌。”5万元一吨的价格让蔡福初亏了好几百万元,低价持续了多年,蔡福初无力维持,在2009年转行饲养鲟鱼,“不只是我,温岭的养鳗人在那几年都没赚什么钱,甚至不少人还亏得厉害。”
  不仅如此,因为那时候养鳗技术不过关,管理粗放,导致鳗鱼成活率极低,让温岭市的养鳗场雪上加霜。汪财富就曾吃过这种亏。“2006年的时候,因为技术不好,购入的50多万条鳗鱼苗在脱粘时,因为细菌、病毒感染,死了10多万条。”汪财富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觉心疼,“那时候看着拇指粗的鳗鱼苗一车车被拉出去,眼泪都掉下来了。而且当年,商品鳗才25元一公斤,我卖一吨就要亏2万元,光这一年就亏了300多万元。”
  商品鳗价格的不稳定性、成本投入的多变、技术不达标……温岭的养鳗场在这种情况下节节败退,到如今,温岭市只剩下汪财富一家养鳗场还在坚持。
  “温岭的养鳗场大部分都集中在岙环,在1998—1999年间,不少养鳗场纷纷倒闭,甚至出现养鳗场还在建就关门的现象。”蔡福初说。
  笔者从温岭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温岭市养鳗业从1994年起步,1996年是最兴旺的时候,投产达19家。那时候,温岭养鳗人从福建等地请过来的技术员工资一个月就要5000元。“可是从1997年开始,因为鳗苗价高,商品鳗价跌,利润低,养鳗业开始回落,只剩11家还在生产。此后,养鳗业再未兴旺,2004年,养鳗场就只剩3家了。”
  温岭不是特例,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统计,截至2009年初,国内养殖及加工出口企业均已连年严重亏损,其中养鳗企业三分之一破产、三分之一转产、三分之一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加工出口企业90%以上已经停工。
从“看人脸色”到“全面开花”,养鳗业试图突围
  眼看着周边养鳗人一个一个都放弃了,汪财富却没有动摇,他依然相信这是个值得坚守的市场。
  作为典型的加工出口型农业,我国养鳗业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凭借低廉的人工和资源成本赚取“养殖费”和“加工费”。即使在日本鳗鱼市场繁荣的时期,同样规格的活鳗,中国产鳗鱼的每吨价格要比日本产的低将近2.5万元;2008年市场低迷的时候,1条中国烤鳗的价格只相当于四分之一条日本烤鳗。
  不仅如此,从2001年开始,日本为了保护其本国养鳗业,不断对进口鳗鱼增加技术性限制措施,我国鳗鱼产品对日出口也呈下降趋势。为摆脱对日本市场的依赖,扩大鳗鱼在国内外的消费,我国政府和行业协会每年都会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渔展。“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已开拓美国、俄罗斯等市场,加工产品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烤鳗,而是全面迎合市场,比如说,美国人喜欢冻鳗,而韩国人则喜欢活鳗。”汪财富说,“在我的养殖场里,如今出口日本的只占了30%。”“近几年,国内对鳗鱼的认可度也在逐渐提高。我们养的鳗20%销往苏、广东、天津等国内市场。” 从“看人脸色”销售到市场“全面开花”,鳗鱼业已开始全面突围。
笔者手记
让鳗鱼“回游”国内市场
  2000年以前,养鳗业一哄而上,把一个好端端的“朝阳行业”搞得一败涂地,这种现象不单单发生于养鳗业,“柑橘大战”、“香菇大战”、“蒜头大战”、“西兰花大战”……凡此种种,都是最好的例证。“懂得养殖的同时,也要学会销售。”汪财富说,要了解市场信息,要懂得避风头,要看得更远一些,这是汪财富这么多年下来学到的经验。他在前两年鳗鱼苗价格高时避开了一哄而上的投入,而是等到今年价格降下来了才开始大量购买,“我估计,明年鳗鱼的价格不会太高,到时候我会稍微等一下,等到以后价格高了再开始卖。”在笔者看来,如果资金充足,稍微等待一下,待价而沽不失为一个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好方法。
  此外,养鳗业过于被动,销售渠道单一是主要原因。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扩大国内外消费需求。如何开拓日本之外的市场,打造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是如今养鳗业最需要突破的难题。除此之外,国内鳗鱼消费市场已经成熟,我们应该让鳗鱼“回游”到国内市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