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坞村位于浙赣边界处,西接广丰、玉山两县,南临峡口盆地,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才辈出的古村落。1950年至1952年,曾设南坞乡人民政府,现属江山凤林镇。
走进南坞村,只见里巷幽幽,民居深深,祠堂、牌坊、寺院、大厅、古街、石塔、老井交相辉映,错落有致。随眼一望,即触到灿烂的历史;随便一走,即拾到绚丽的诗篇。
南坞村的山水古迹,正如民国五年(1916年),《杨氏外祠宗谱·南坞阳居图》文中所载:“翠滴南峰,秀凝玉峡,群山环匝,二水分流。桥似半规,赐嘉名以聚福;井传八卦,酌琼液以生香。美荫垂桑梓之林,分遮村落;祥烟吐云霞之色,遍霭里门。”
据传,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河南监察御史尹中公,见南坞山林秀丽,气象万千,便迁居繁衍,至今已近800年历史。全村95%村民姓杨,崇尚“儒学为基”,承继理学名家杨时的学风,内祠大门雕刻笔力遒劲、方整有致的“理学名宗”四字,至今仍熠熠生辉,光裕后人。
由于南坞村钟灵毓秀,瓜瓞蔓延,明代以来,先后走出了25名进士、举人、解元、贡生,有的官至监察御史、京府史、知县等。民国时期,又走出了台湾海防要塞中将司令杨戍生、国民党军队少将师长杨增柏。新中国建立后,南坞的山水又孕育出一批批大学生、教育家、企业家和文化人。至于清末民初的儒商杨作孚先生,更是声望全县,名扬千里。杨作孚,又名杨又昌,祖居南坞,后迁入文溪。作孚先生天资茂质,儒而兼商,与人为善,医能济人,曾选为县议员,聘为咨议。但作孚先生力辞不就,坚守诚信经商,从善行医。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二月,原国务总理熊希龄在江山省亲时,闻其品行、业绩,深为感慨,欣然为作孚先生及夫人遗像作赞词。赞词曰:“国有省积,乡乃县基。里有善士,风俗化之。家有贤母,邻闾式之。兴强民族,根本于斯。先生伉俪,足以方兹。同甘共苦,夫唱妇随。事亲以孝,教子以慈。经商以信,活人以医。积谷平粜,民以不饥。为儿求学,商遂不支。手工制纸,赖以维持。儿能成立,母教所贻。一门贤孝,天所报施。一乡感化,人皆口碑。江山永峙,须水长澌。先贤之德,万古遗思。”
每逢农历三月三,南坞村还举行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动。那天,全村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善男信女,举着族旗,抬着佛像,敲锣、打鼓、放铳、鸣炮、巡街、祭祖,祝愿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南坞的三月三传统庙会,已被列为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每当人们徜徉、盘桓在这一古村里,沭浴着理学名宗博大精深的阳光雨露,既有惊叹,又有沉思。如能在这儒风习习的古村中,释放浮躁,洗尽铅华,放飞心灵,顿悟人生,可谓是人生的一大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