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要闻

蚕桑产业期盼“破茧重生”

专家提出四大对策

  □本报记者 姚力丹/文 王美华/摄
  眼下,我省陆续开始饲养春蚕。
  春蚕是全年蚕桑生产中最重要的一期蚕事,这期间,由于气候相对适宜,桑叶品质佳,桑园病虫害少,因此,春蚕具有产量高、茧质好、茧价高的优势。但近年来,我省不少地区春蚕发种量呈下降趋势,全省桑园面积、蚕茧产量也连续多年缩减。那么,是什么制约了我省蚕桑产业的稳定和发展?作为素有“丝绸之府”美誉的浙江,蚕桑产业怎样才能焕发新的生机?近日,记者专门就此进行了采访。
桑园面积、蚕茧产量逐年下降
  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庄安村养蚕大户徐传金5年前承包了35亩桑园,但现在,他的桑园只剩下10亩。“养蚕风险高,前几年茧价波动大,我连续赔了几年钱,所以砍掉了近一半的桑园。”徐传金告诉记者。现在养蚕人工成本也很高,今年他养了50张春蚕,已经雇佣5个工人帮忙,人工开支一天就要500元。“按照去年的茧价,一亩地除去成本净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没什么赚头。”徐传金说。
  淳安县汾口镇射墩村村民程鸿辉从高中毕业就继承家里的养蚕业。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村里以养蚕为主业的人正慢慢变少。“以前村里有近百户村民养蚕,现在只剩下一半了。”程鸿辉说,“养蚕收入和打工收入相比没有太大优势,而且养蚕还要冒风险,蚕要发病,还会碰上价格不好的时候。”
  嘉兴市蚕桑管理站蔡站长告诉记者,预计今年嘉兴全市的春蚕发种量为20.7万张,同比减少7.5%,这是继去年春蚕发种量减少后再次下降。同时,嘉兴市的桑园面积也在减少,目前约为27.4万亩,同比减少1.7万亩,减幅达5.8%。“现在养蚕的都是老人和妇女,干这一行,收益不高,人又辛苦,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蔡站长说。
  据了解,嘉兴等地的蚕桑业衰退现象,在我省并非个例。省农业厅蚕桑首席专家吴海平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时,我省的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一直居于全国首位,但自2008年以来,我省的蚕桑产业规模呈下降态势。“目前,全省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每年都以5%-10%的幅度减少,全省桑园面积从2008年的120万亩减少至现在的97万亩,总面积跌至全国第五位,蚕茧产量也从2008年的9.5万吨减至现在的5.5万吨,跌到了全国第四位。”吴海平说。
蚕桑产业面临巨大挑战
  栽桑养蚕在我省已有上千年历史,茧丝绸是我省的一张“金名片”。那么,为何我省的蚕桑产业近年来会出现衰退呢?“我省蚕桑产业出现衰退是有多方面的原因,这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出现的。”吴海平分析说,蚕桑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民既要种桑,又要养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迈进,农村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出现紧张,人工成本不断攀升,而蚕桑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的增加,使得该产业整体效益降低,因此,造成农民对栽桑养蚕积极性不高。“不仅我省蚕桑面积和产量下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蚕桑产业整体出现了梯度转移,‘东桑西移’发展迅速。”吴海平告诉记者,在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土地劳动力资源的双重影响下,目前,江苏、山东、广东等传统蚕桑主产区都出现了蚕桑产业衰退的情况,珠三角、江苏苏南的蚕桑产业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而广西、云南等西部省份的蚕桑产业发展迅速,已占据全国半壁江山,茧丝绸产业链出现了区域性重新分布的局面。
  另一方面,蚕桑产业衰退与国际丝绸市场不景气、丝绸新产品开发滞后也有很大关系。蚕茧作为一种丝绸加工企业的原料,其价格势必受到产品加工、出口贸易等终端市场的制约。“我省茧丝绸很大一部分是出口的,而近年来国际丝绸市场不景气,出口量连续6年下跌;同时,丝绸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品更新换代慢,跟不上时代消费潮流,国际、国内的丝绸消费量一直得不到增长,这对蚕桑产业发展带来不小冲击与制约。”吴海平说。
蚕桑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那么,针对蚕桑产业当前面临的挑战,如何让我省这张“金名片”焕发新的活力?“作为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发达地区蚕桑产业出现衰退,在国际、国内都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我省要跳出这个怪圈,出路在于蚕桑、茧丝绸产业的双重转型”吴海平说。他认为,当前,政府应将蚕桑、茧丝绸作为我省重要的地方特色、绿色生态产业以及文化传承加以保护,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发挥我省品种品质、科技研发、加工市场以及文化传承等优势,走优质高端、资源循环、生态文化发展之路,大幅度提升茧丝绸产品附加值,促进转型升级。
  吴海平建议,就农业内部来说,首先,应该通过科技创新,突破资源和劳动力紧张的瓶颈,从蚕桑品种、养殖栽培技术上研究推广省力化养殖;要瞄准高端品牌市场,提高蚕茧质量,打造国内一流的优质茧丝加工基地;通过省力化、规模化、优质化,提升效益,稳定蚕桑基地。
  其次,是创新机制,培育产业化主体,实现农工贸一体。目前蚕茧收购环节混乱、利益脱节也是影响蚕桑产业发展的一大症结。吴海平表示,现在蚕桑养殖都是小户分散经营,农户对市场行情掌握慢,应该引导建立蚕桑合作组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茧丝加工企业和蚕农之间直接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发展订单农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茧丝价格的大起大落,壮大蚕桑生产主体。
  第三,发挥蚕桑生态功能,开发资源循环利用。桑树不仅是经济林,也是很好的生态林,应该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将桑树作为一种平原绿化树种加以推广种植。
  第四,加快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引导农民充分利用桑园空间,通过在桑园套种蔬菜、套养家禽,制作桑果酒、桑果汁等,提高桑园单位面积产出率。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省开展桑园套种面积达11.7万亩,产值1.3988亿元;桑园养禽面积2.2万亩,产值3351万元。徐传金告诉记者,去年冬季他在桑园里套种蔬菜,现已全部收割上市,每亩地可增1000元收入。“当前,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还存在产品开发利用广度不够,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市场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吴海平认为,下一步,我省应该加快实施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着重研发蚕茧、桑果、蚕蛹等蚕桑资源,开展精深加工,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农业企业加强蚕桑产品品牌创建,突出桑园系列产品绿色无公害的特点,提高蚕桑养殖的综合经济效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