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漫谈古人休假

  韩愈:外出郊游
  外出游玩是历朝历代节假日的主题,但由于古代受到交通工具的限制,人们在节假日多选短距离的郊游。
  就节假日的天数来说,唐代最多,而节假日选择郊游,也以唐代人的热情最高,从春到冬唐代人都喜欢去郊外游赏。农历三四月份,到长安城南的曲江景区游宴则是唐代人节假日里最时尚的一种活动。杜甫《丽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写的就是时人利用节假日游曲江景区的情形。当时的官宦文人也都爱去曲江饮宴游赏。如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的诗人白居易,在长安时每年都要游曲江,整部《白居易全集》中,与“曲江”有关的诗作多达60余首。
  与白居易一样,元稹、韩愈、张籍等许多当时的文化名人,当时都是曲江景区的常客。每当春雨初霁、繁花满树时,韩愈便兴致勃勃地邀请白居易、张籍去郊游宴饮。长春二年(公元822年)春,白居易因故未去,韩愈、张籍为白居易未欣赏到春意盎然的美景而惋惜,郊游回来后,韩愈特作《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诗,问白居易——“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不多时,白居易主动邀请韩愈和张籍再游曲江,并写下了《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诗,作为之前受邀但未能一起去游玩的答谢。
  王安石:阅读“充电”
  不论是郊游还是洗沐、健身,节假日的一切活动安排都是为了放松。古时候喜欢宅在家里的人也不少,如不喜欢洗澡的王安石,他有一次去大佛寺休假,干脆带上书打发时间,看累了就在房间里睡觉。王安石在《休假大佛寺》一诗中记下了当时的休假经过:“罢惫得休假,衣冠倦趋翔。挟书聊自娱,解带寺东廊。”
  现代有人利用假期“充电”,在古代也有人选择利用假期来梳理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成果,特别是每年放年假时给自己做个年终总结。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与唐寅齐名的文征明,官至翰林待诏,有一年就利用大年三十埋头整理自己一年里写出的作品。此即其《除夕》一诗里所说的“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
  像文征明这样节假日仍不忘功课的,还有因“推敲”典故而为后人记住的唐代诗人贾岛。贾岛每年的除夕夜都会把自己一年所写的诗作取出来,放在案台上,焚香祭拜。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贾岛”条上是这样说的:“(贾岛)每至除夕,必取一岁所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痛饮长谣而罢。”
  张扶:“加班”被批评
  当然,古代也少不了“工作狂”,《汉书·薛宣》便记载了一个叫张扶的公职人员,节假日主动放弃休息“加班”。张扶的职位是“贼曹”,可以看成是汉代负责刑事治安案件的公务员。在汉代,夏至和冬至都是国家法定假日,官员统统放假休息。有一年冬至日,唯独张扶不愿意休假,仍如正常工作日一样来到官署办理公事。当时的社会治安不好,“多盗贼”,作为具体负责官员,张扶放弃休息,节假日仍坚守岗位,这在今天看来,绝对是一位“好干部”。
  可意外的是,当时的御史中丞薛宣听说后不以为然,出来开导张扶:“日至,吏以令休,所繇来久。曹虽有公职事,家亦望私恩意。掾宜从众,归对妻子,设酒肴,请邻里,一笑相乐,斯亦可矣!”薛宣这番话大意是,冬至官吏依照法律休假,从开始实行到现在已经很长时间了。官署虽然有公家的职责事务,但家里人也盼亲情恩爱,曹掾应该跟大家一样,回家陪妻子儿女过节,安排酒菜,宴请邻里,大家一起说说笑笑,不也很好么。下属都认为薛宣说得对,张扶听后很“惭愧”。
  刘栖楚:放松身心
  除了张扶,放弃休假的古代公务员历朝都有。《三字经》中提到的唐代7岁神童刘晏,成人后在李亨(唐肃宗)当皇帝时被任命为户部度支郎中,兼侍御史。他为官勤勉俭朴,经常天刚亮就起身处理政务,直至深夜才停止办公休息,即使休假日也不荒政,此即《新唐书·刘晏传》所记载的,刘晏“质明视事,至夜后止,虽然休浣不废。”
  与汉朝一样,唐朝也不支持官员节假日加班,鼓励大家“例得寻胜地讌乐”,利用假日好好放松。李湛(唐敬宗)当皇帝时的长安市市长(京兆尹)刘栖楚常对部属说,做好本职工作以后尽管玩。《唐语林·政事上》是这样记述的:“诸公各自了本分公事,晴天美景,恣意游赏,勿致拘束。”
  唐朝有一整套完整的休假制度,即便不能休假,而被要求值班的,也会想着法子放松一下。唐玄宗时的宰相苏頲和刑部尚书李乂,有一年中秋之夜在皇宫内值夜班,没有机会出外游赏,便和同僚在皇宫内饮酒赏月。此事见于《开元天宝遗事》“撤去灯烛”条,为了增加赏月的情趣,连照明用的灯烛也不要了,苏頲说“清光可爱,何用灯烛”。
  王维:锻炼身体
  在古代,人们也会利用难得的节假日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或是看看比赛什么的,由此形成了许多节假日体育活动,如正月十五走百病、寒食(清明)节荡秋千、重阳节登高等。
  荡秋千相传是北方名叫“山戎”的少数民族率先玩开的,《艺文类聚》引《古今艺术图》称,“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以习轻趫者。”“寒食日用秋千为戏”,在唐代相当流行,唐玄宗李隆基还给赐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半仙”。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半仙之戏”条称,“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除了荡秋千,蹴鞠也是古人节假日常玩的健身项目之一。蹴鞠又称蹋鞠,系现代足球的前身。汉代人就特别喜欢蹴鞠运动,踢球和看球都是受时人欢迎的假日活动之一,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可谓当时的“超级球迷”。
  到了唐代,蹴鞠依然是最受欢迎的假日项目。唐代诗人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曾称:“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杜甫《清明》诗也证明了这一点,“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唐代不仅男性喜欢蹴鞠,女性也爱玩。当时流行“白打”玩法,即不用球门,以踢高、踢出花样为精彩。在清明节期间,宫里都会举行“足球”比赛,诗人王建《宫词》即记:“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一直到晚唐,清明节时皇家都还举办足球比赛,韦庄《长安清明》即称,“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在唐代,“看球”已成为人们重要的节日休闲活动之一,当然所看之球,并不仅仅限于蹴鞠,还有马球等。
  (摘自《北京晚报》 倪方六/文2014年4月25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