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辞工当农民 粮丰钱更多

“菜稻轮作”召回打工者

  □本报记者 徐琳 文/摄
  5月上旬,正是单季稻育秧的时节。嘉善县姚庄镇北鹤村的农田里一派忙碌景象,有的大棚内已收完茄子,翻耕机在8米宽的钢架大棚里来回穿梭,为种单季稻作准备;有的大棚里仍充满生机,收购茄子的商贩正在跟农户谈着价钿。“今年产量不错,已收了3000多公斤茄子,卖了两万多块钱。”种菜农民徐秋英对收成很满意。
  徐秋英说,她们村里应用“菜稻轮作”模式已有十多年了,几乎种菜的农民都用这种模式。“以前我在附近的厂里上班,一个月辛辛苦苦也就赚个二三千元,而好几个邻居种茄子效益挺不错,我也就辞了工,回家种菜种稻了。”从徐秋英爽朗的笑声中,记者感受到了“菜稻轮作”模式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徐秋英今年40有余,独自管理着1.5亩地。“种稻效益跟种茄子比,差了一大截。”徐秋英说,每年5月下旬稻谷播种,6月下旬移栽到田里,10月上旬收割,亩产500公斤,亩产值仅在1500元左右;大棚茄子8月播种,等水稻收割后移栽,从11月中旬开采,一直可采到翌年6月上旬,1亩地一般可收5000公斤左右,按现在的市场行情,折算成亩产值,至少有3.5万元。“上海人喜欢吃糯一点的‘杭丰一号’,我们村里都种这个茄子品种,眼下收购价还能卖到5元一公斤,春节前后行情好时,每公斤能卖到14元。每天都有商贩开车到村里来收购,销路完全没有问题。我这1亩半大棚,只需要忙的时候请几个人帮帮忙,一年下来,家里的口粮有了,袋里的钱也多了。”
  “菜稻轮作”能有效减少茄子病虫害的发生,是催生全村人应用“茄子-水稻”轮作模式的另一个原因。因为常年种茄子会产生连作障碍,如土壤板结,还容易引发根腐病、枯萎病等多种病虫害,影响茄子质量和产量,而采用“菜稻轮作”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已用这种模式种了4年,不仅病虫害少,而且土质蓬松,这都是轮作带来的好处。”徐秋英说。
  据嘉善县农经局副局长符佳介绍,嘉善县是我省最早探索高效菜稻种植模式的地区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尝试“瓜菜-水稻”轮作模式。其间,县里相继实施了“一亩一户一万元”、“万元千斤粮”、“万亩亿元”等工程。通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已发展了“茄子-水稻”、“番茄-水稻”、“瓠瓜-水稻”、“甜瓜-水稻”等多种“菜稻轮作”模式。通过推广应用“菜稻轮作”模式,既有效地稳定了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提升了水稻单产(亩均增产5%以上),又增加了城市蔬菜供应,鼓了农民钱包。因此,这些模式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截至目前,嘉善全县瓜菜面积26万亩,其中冬季大棚瓜菜种植面积超5万亩,“瓜菜-水稻”轮作模式应用面积达6.75万亩,其中“大棚瓜菜-水稻”轮作应用面积就有3.5万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