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浅析“五水共治”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

  □鲍尧品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要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五水共治”吹响了我省大规模治水行动的新号角。为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五水共治”重大决策,农业部门要立足本职工作,充分认识农业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扎实推进生态畜禽养殖和清洁农田种植,为“五水共治”行动贡献力量。
明确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宁波市农业水环境治理工作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水共治、治污为先”的工作要求,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肥药双控减量增效三大工程为主抓手,坚持政府主导,强化主体责任,完善运行机制,以“五水共治”行动为契机,全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着力形成产业布局合理、资源利用高效、生产过程清洁、生态环境优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完成关停或搬迁生猪存栏22.6万头,落实生态消纳地93万亩,全面完成规模畜禽养殖场治理,基本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到2017年,全市实现1万吨化肥农药减量、十万吨商品有机肥推广、百万吨沼液秸秆资源化利用,氮肥使用量下降8%,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以上,秸秆利用率达到90%以上。
突出重点,扎实落实农业水环境治理各项任务
  2014年是农业水环境治理的首战之年,宁波市各级农业部门要以首战必胜的勇气和信心,发扬“钉钉子”精神,明确目标、细化措施,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确保各项任务完成。
  (一)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工程
  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关键在抓落实,宁波市将按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两年全面完成和“三个一律”(即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户)一律关停、达不到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的畜禽养殖场(户)在限期内整改不到位的一律关停、不能做到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畜禽养殖场(户)一律关停)的要求,分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
  一是分类开展生猪养殖场污染治理。对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小规模猪场,因未采用农牧结合、种养配套和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而达不到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的,一律关停;对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通过实施标准化、生态化改造,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落实生态消纳地等措施,全面提升规模养殖场生态化水平。
  二是大力推进畜禽生态养殖。按照“生态优先、供给安全、调量提质、助农增收”的原则,引导鼓励畜禽养殖向标准化、生态化方向转变。在区域调整与搬迁转移中,引导畜禽养殖“上山入园”,配套发展适度规模的生态家庭牧场,稳步推进水禽旱养,扶持建设一批标准化旱养养禽场(小区)。到2015年,全市要建成生态家庭牧场60个、标准化水禽场25个;到2017年,全市生态家庭牧场达到135家,标准化水禽场达到65个。
  三是加快建设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畜禽养殖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和监管长效机制的通知》,加快建设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设施,并建立长效运行机制。2014年全市要建成5个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厂,尚未启动的县(市、区)要在6月底前启动项目建设。
  四是加快推进沼液和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以县(市、区)为单位科学规划布局种养业,落实生态消纳地,加快建设沼液收集、贮存、利用配套设施,建立就地消纳和区域性配送的有效运行机制,推动养殖主体与有机肥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加快推进沼液和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到2015年,全市要建成畜禽排泄物收集处理中心6个,新增沼液利用量达到50万吨;到2017年要建成畜禽排泄物收集处理中心15个,新增沼液利用总量达到100万吨。
(二)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
  一是加强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开辟和建立秸秆多元化利用途径,重点推广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等循环利用模式,推广应用秸秆快速腐熟、温室大棚CO
2
施肥、固化成型燃料、蔺草茬晚稻免耕直播等先进技术,探索引进秸秆植被毯利用技术,充分利用好秸秆资源。力争到2015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到2017年达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总量达100万吨。
  二是探索建立秸秆收集、储运和利用系统。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的扶持,鼓励发展专业化秸秆利用服务组织,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积极探索有效的秸秆田间处理、收集、储运和利用系统模式,加快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引导、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骨干,农户参与、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多种模式互为补充的秸秆收集储运和利用系统。
  三是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围绕秸秆综合利用中的关键技术瓶颈,遴选优势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水平。组织力量开展技术研发、集成,引进消化吸收适合当地需求的国外先进装备和技术。
(三)实施化肥农药双控减量增效工程
  一是普及深化测土配方施肥。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完善配方肥的配方和推广模式,扩大配方肥应用面积。巩固建设2个整建制示范乡镇和35个整建制示范村,整镇、整村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14-2017年,每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20万亩,每年新增配方肥0.85万吨。
  二是加快有机肥替代化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宣传指导,鼓励支持商品有机肥生产企业扩大生产,以新垦造耕地、标准农田质量提升、耕地地力维护、经济作物种植等领域为重点,稳步推进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不断提高商品有机肥施用范围。2015年,全市要推广商品有机肥10.5万吨,到2017年达到12.5万吨。
  三是减少化肥用量。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有机肥、沼液替代基础上,继续推进秸秆还田、绿肥轮作、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新型肥料应用,通过科学精准施肥、养分替代和利用率提高,减少化肥用量和肥料流失。力争到2015年,全市减少化肥用量5350万吨,到2017年减少1万吨,氮肥使用量比2012年减少8%。
  四是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治和统防统治。大力推广应用科学、简便、实用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境友好型农药,培育和发展病虫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加快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减少高毒、高残留农药用量。力争到2015年,全市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达到50万亩,化学农药使用总量比2012年减少6%;到2017年,全市统防统治达到70万亩,化学农药使用总量比2012年减少10%以上。
强化保障,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加大政策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形成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行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机制。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和工商民间资本参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及有机肥加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等。(二)提升科技水平。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和推广,积极推动产学研、农科教合作机制,着力突破畜禽排泄物零排放处理、绿色低碳饲养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生产潜能,提升畜牧业综合治理能力。(三)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严格落实责任,对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和设施运行情况加强动态监督。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举措、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典型、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成果为重点,加大宣传,对治理不力、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主体进行曝光,营造全民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宁波市农业局局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