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庐县农机化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促进了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这其中,农机手功不可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这些有技术、能管理、会经营的农机手,正成为加快推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助推器”。
徐星与当地农机专家共同研究新型机械。(资料图片)
队伍老龄化越来越突出
近年来,随着购机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桐庐农机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各类先进适用农机具投入农业生产中,在使粮食生产真正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同时,还不断向水果、蔬菜、畜牧、水产养殖等领域推进。同时,由于农机手队伍逐渐老龄化,年轻农机手匮乏,使农机手队伍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
桐庐县农机管理站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县目前共有拖拉机驾驶员1753名,其中40岁以下的年轻机手占总比不到20%;10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共有农机作业人员86人,40岁以下的机手不到35%。如今,全县的农业生产基地基本都配有一定数量的农机具,但农机手老龄化现象十分突出,40岁以下的年轻农机手比例不到15%。
面对农机手“接班人”短缺的普遍现象,桐庐县农机部门在努力推进农机化发展的同时,对有意向从事农机操作和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年轻人,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外出参观学习、技术交流等活动,积极培养年轻农机手,为农机化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通过不断挖掘、培养和扶持,农机手老龄化现象已有所改善,一些年轻人开始接上班。如今桐庐县农机手队伍有大学生回乡驾“铁牛”的,有放弃城里工作“子承父业”搞农机的,有转变职业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当起“田保姆”的……上演了一幕幕年轻人驾机忙农事、农忙季节上阵“父子兵”和父传技术儿学艺的喜人场景。
“只有不断吸引年轻人从事农机作业,充分发挥年轻人的知识和能力,农机化发展才会后继有人,农机化事业才能蒸蒸日上。”桐庐县农机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表示。
农机“父子兵”联手创事业
全国农机大户陈早德,在桐庐农机系统无人不识。2008年,他成立了桐庐陈鑫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大路村横山畈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2045亩农田农机化作业平台作基础,并不断向周边乡镇辐射,走出了一条农机服务的致富路。
可最值得他自豪,却是与他并肩作战的“农机战友”——儿子陈鑫。如今已是56岁的陈早德一提到儿子话就多了起来,他乐呵呵地说:“按理说这全国农机大户的荣誉称号应该属于儿子,要是没有儿子处处为我出‘点子’、我的‘农机梦’也就不可能实现,更不用说全国农机大户的荣誉了。”他的一番话,道出了对儿子的充分肯定。
今年32岁的陈鑫,是个有着9年农机作业经验的年轻农机手。起初,他为了帮助父亲搞好跨区机收作业,硬是放弃了厂里的工作。“我跟爸爸去外地搞机收,他开收割机我接粮袋,一季下来效益还真不错,从那以后我就开始跟着他干起了农机。”
据陈鑫介绍,父亲陈早德对农机具很是痴迷,哪里有农机具展览,他就会往哪里赶,看到新式机具总有购买冲动。可陈鑫却不是这么想,他几次帮父亲分析:哪类机具适合本地使用,哪些该买,哪些不该买。
2008年,陈鑫说服父亲,成立了桐庐陈鑫农机专业合作社。“年轻人不光头脑活络,开机器更是一把好手啊!”陈早德说。陈鑫自从走上农机手这个岗位后,不断摸索合作社发展新模式,潜心研究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各类机具,刻苦学习机具操作技术,积极参加各种农机技术培训班提高技能。
2011年在参加杭州市组织的水稻机插比赛中,陈鑫被授予“杭州市机械化插秧能手”称号。从此,他劲头更足了!
在县农机部门的关心指导和陈鑫父子这对农机“父子兵”的共同努力下,横山畈粮食生产功能区真正实现了从机耕、机播、机插、机械植保到机收、机烘的全程机械化。截至目前,桐庐陈鑫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拥有农机具38台套,收割机、插秧机、育秧流水线、烘干机、大型拖拉机等装备一应俱全。合作社还投资近250万元,建起了育秧中心,为农民提供从育秧到烘干的全程机械化服务,年经营收入超过200万元。
陈鑫等四位年轻农机手有一个共同的农机梦。
知识型机手让“铁牛”更高效
徐洪亮是桐庐兴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在桐庐县江南镇莲塘村的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负责1000余亩田的机械化作业。因合作社会开机器的人年龄都已经50多岁,农忙季节连续驾驶农机作业已力不从心。看到这种情况,徐洪亮的儿子徐星毅然放弃杭州的工作,回家跟父亲一起开农机、种粮食,成了徐洪亮的好帮手。
“现在的年轻人嫌农活累、机械脏,不愿意学习机械操作,虽然儿子大学毕业并已经在杭州工作,看到我这么辛苦,懂事的儿子还是回来帮我开机器、种田地。”一提起儿子,徐洪亮有些心疼。
第一次学开机器时,徐星心里有些情绪。一下田就开始没日没夜地耕作,既脏又累,好几次他都想回杭州去工作。直到真正发现了农机的优势和机械化种植带来的利润,他才定下心来。“县农机部门的领导很关心我,我也慢慢看清了农机化发展形势,这才开始死心踏地干起了农机这个行业。这三年,我学会了大部分农机具的操作技术!”
说话间,徐星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本子,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数字,正当大家觉得费解时,徐星开了口:“这是我随身带的记录本,上面记下了各项农事的节气和时间,作物的长势情况,还有各种农机具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换算出机械改进需要的技术数据和一些草图。”。
他告诉笔者,要发挥农机更大的作用,就要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良机械,只有把机械“驯服”得更适应当地的农田环境。“我要用知识让‘铁牛’更高效!”
陈鑫、徐星从事农机化生产走上了创业致富路,仅仅是桐庐县年轻人从事农机手这个行业的一个缩影。年轻的农机人,无疑为桐庐县农机化事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他们正用知识和青春,谱写着农机化事业的新篇章。
方玉亭 王泽
编后
相对于其他行业,农业收入相对较低,工作强度大、社会地位不高……这些因素让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生产。要彻底改变农机手队伍老龄化现象,需要政府重视,政策扶持,大力引导;也需要老一代农机人积极鼓励,架桥铺路,言传身教。
当今,“体面劳动,尊严生活”是人们的共同愿景和努力追求,改变落后生产方式的美好期望随着农机化的推进逐渐成为现实。转变生产方式,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是吸引年轻人回归土地、当一个新型农民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桐庐县注重培养农机手新生力量,农机手从自我做起,发动子女学农机、干农机,培养未来农机手的“接班人”。只有把年轻人领入农机领域,并尽可能让他们发挥作用,挑起担子,他们才能成为农机化事业的“生力军”,农机化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