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金茹/文 本报记者 叶敏/摄
这几天,湖州吴兴区八里店镇尹家圩农机植保合作社的小麦正在收割。早上收,下午翻耕,晚上干燥,第二天一早就要插秧。理事长孙梅金算了下,按每天100亩的进程,合作社这3000多亩地得起早摸黑忙到七月中旬。
自2012年被全省农业“两区”会议定为参观点后,尹家圩合作社名声大噪,从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团队络绎不绝。孙梅金说,他没其它想法,“能把地种得更好,就满足了”。
科技的运用再多点
曾经是拖拉机手的孙梅金,2009年才开始包地种粮,短短5年时间,从150亩水稻面积、亩产量500公斤不到,发展到了现在的3076亩水稻、亩产750公斤以上。他将这一切归功于科技的应用:“没有科技,就种不好粮。”说起这些,孙梅金如数家珍:用了高巧杀虫剂,拌种后恶苗病、稻蓟马就再也不发生了;秧苗原来直接放在地里,长得不好,现在用基质盘育,长势不要太好啊……
但科技的不断注入,也让孙梅金有些力不从心。合作社花20万元买了架无人植保飞机,但飞机买来后却一直停放着。孙梅金无奈地告诉记者,不是不想用,只是这飞机还很难驾驭,“使用的时候如何观察喷药情况也是个难题”。
飞机作业面大,操纵员却只能站在某一处,哪些田喷过了,哪些田没被喷过,施药的均匀情况如何等,都无法切实掌握。“飞机上装个摄像头就能解决,但需要几十万元,价格实在太高了。”今年,孙梅金一边把儿子派去学习飞机操控技术,一边期待有人能帮他解决无人机的作业观察问题,“学费要3万元,但投入应该是值得的。”孙梅金说。
成本的攀升再慢点
近两年内,八里店镇有101个自然村要整体搬迁至定点公寓。按计划,今年已经搬迁了100多户,50多亩置换出的宅基地,都集中流转给了孙梅金。从今年开始,他就要支付每亩175公斤稻米的流转费。“到处都是石块的宅基地要转换成农田,前两年亩产量不会超过300公斤,流转费加上人工,是要大大地赔了。”孙梅金告诉记者,现在和他紧邻的田块,承包费都已经超过1000元了,村里一直把他的流转费稳定在175公斤稻米,已经对他很照顾了,“如果我和村里计较,村民们不把地流转给我,或者提高流转费,就更不合算了。”
孙梅金介绍,合作社的稻田虽然统计面积为3076亩,但除掉道路、沟渠等,实际耕作面积只有2500亩,这样算下来流转费大约是每亩850元,每亩人工、机耕、农药化肥等生产成本约750元,加起来每亩地的年成本就达到1600元。孙梅金说,这已经到极限了,如果成本再提高,就没钱可赚了。
这两年尹家圩合作社相应的投入越来越大,除了政府支持的各类补贴300多万元,社员还把房屋拆迁费、作业费、田地征用费都投入其中,还向银行借了430多万元的贷款,每年利息就要支付30多万元。2013年尹家圩合作社有利润80多万元,加上利息,孙梅金算了一下,要8年时间才能还清贷款。
信息的透明度更大点
合作社的小麦正在收割,但说起今年小麦种植中碰到的一件事,孙梅金还是有点心疼。他说去年镇里在田边新建起了一个机埠,心想今后的排水没问题了,合作社便在机埠旁种上了40亩小麦。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虽然在去年就建好了机房,但因为合同规定的机埠验收时间没到,所以企业一直没来安装水泵,让这个机埠成了“摆设”。因为地势低洼,积水排不出去,合作社小麦受损严重。
孙梅金对此有点懊丧,说早知道机埠是这样的情形,这40多亩小麦就不种了,合作社为了排水,已经用坏了一只水泵。“如果机房在建造时,能在机房前贴个告示,给我们大致说个情况,或者有人看到我们在种小麦,能提个醒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