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特别报道

盘活有限的土地

——平湖市新埭镇姚浜村的“土改”故事

  •   □本报记者 俞廷尚
    春夏之交的姚浜村,迸发着前所未有的活力:
      一座座现代化的设施大棚里,蔬菜、瓜果竞相生长,生机勃勃;水稻、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等六大产业,布局合理、共融发展,浓浓的产业“芳香”扑鼻而来,好一方美丽田园!
      姚浜村的村民无疑是幸福的,他们过着“人在园中、景在田间”的田园生活;在这里投资农业的业主更是幸运的,成方连片的土地、标准化的设施,让他们能在这里放心投资、安心发展。这一切,都源于该村2009年开始的一场土地改革。
    土地入股,农民权益不受损
      姚浜村位于平湖市新埭镇东部,箱包、服装和卫生洁具等三大支柱产业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868元。
      口袋鼓了,可往昔的田园风光却日渐消散。
      “农业不强,村庄就不美,新农村建设就缺少特有的韵味。”村党总支书记、村经济合作社董事长姚道中告诉记者,在2009年前,村里的土地闲置且分散,吸引不了有实力、善经营的大户。“无论是产业发展、土地利用还是美丽乡村建设,姚浜村都需要让农业重振雄风。”
      办法就是在土地上做文章:土地入股、整村流转。
      当了20多年村书记的姚道中,对中央的农村政策颇有研究。“股改的前提就是要做好‘稳、活’两篇文章,即稳定土地承包权,盘活土地经营权。”姚道中说,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实行整村流转,就能引进大户发展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实现村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两条腿走路。
      2009年,姚浜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土地承包面积量化入股合作社,一亩为一股,每股配送20元股金。“入股流转了,是不是等于收回了我们的土地承包权?万一土地被征用了,赔偿是给村民还是集体?”村民陆龙奎告诉记者,当年村民对入股流转疑虑重重。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国家赋予农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非但不能损害和剥夺,只能强化保障,让农民受益更多。”姚浜村经济合作社对国家政策吃得很透,也把股改这一核心思想传达到每个村民。
      姚浜村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流转,不改变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若今后涉及土地征用,仍由原土地承包权农户享受土地补偿安置政策。
      土地承包权按面积量化为股份,这让核准承包面积成为股改的重中之重。最让政策设计者姚道中费心思的也是这一点。“在清查二轮承包权证和实际丈量土地中,发现了诸多问题:征地、道路建设、土地整治、农户与农户间的私下调田、转让、赠予等,导致农户土地承包权证面积不准、四至不清,这些都成了承包面积核定、股权量化的‘槛’。”
      经过村民广泛讨论,姚浜村决定,农户土地承包面积以二轮承包权证面积为准,具体规定:二轮承包后因土地征用,已享受土地安置补偿政策,但承包权证面积没有变更的,应减除征用面积;原打折的田块,按照二轮承包权证面积计算;宅基地占用承包田、承包权证面积没有减除的,应减除宅基地占用面积……“充分的民主商议,化解了很多矛盾,出台的规定也获得了村民的高度认同。”姚道中说,在土地权属确认和丈量工作中,村里未出现纠纷。
      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后的1个月里,所有的农户都完成了土地权属确认,487户村民的2801.8亩承包地,全部流转到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年限从2009年11月15日至2028年11月14日,为期19年。
      “股改让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了分离,在保障农民承包权的同时,也为经营权的用活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平湖市农经局副局长俞卫平表示,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一定程度上还为当前正在开展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打好了基础。
    土地整村流转,坐享分红有保障
      已经当了近6年股东的陆龙奎,现今是姚浜村保洁队的成员之一。“几乎干了一辈子农活,67岁还能有2万元左右的务工收入,真的想不到。”说起现在的生活,他还笑自己傻,“以前总想着靠手头的5亩地过日子,没想到土地由村里统一转包后生活却过得更好了。”“我家有5亩土地入股,拥有5股,每股每年固定分红为250公斤晚稻谷,按当年粮食收购指导价折算现金给我。去年租金收入就有3750元,大大高于往年种地的纯收入。”陆龙奎开心地向记者算起了土地账。“分红相当于给农户的土地租金,合作社保证每年支付,实际上是合作社承担了流转风险,农民是旱涝保收的。”姚道中解释说,如果当年收购指导价低于每公斤2元,就会由合作社按实物或现金补足。
      在姚浜村,除了每年获得的土地流转固定收益外,参与整户流转且年满70周岁的本村农民每月还能获得70元的生活补助,60-70岁的农民每年可获得200元的补助。
      2011年,姚浜村还率先实施了平湖市首创的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政策,为农民土地流转权益加上了“保险”。
      据平湖市农经局经管总站站长金莉介绍,风险保障金由三部分组成:市、镇街道两级财政风险补助金分别按上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每亩100元标准提取;村风险准备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按市财政土地流转补助资金50%标准提取;业主保证金由经营业主按每亩不少于300元标准交纳。
      目前,姚浜村的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达到了125万元。“如果大户因受灾受损支付不了土地租金,有了这个保障金,村里和农民的收益照样能分文不少。”姚道中说。
      这个政策,也得到了经营大户的支持。蔬菜种植大户毛华良表示,“搞农业总是有风险的,万一经营亏损无力支付租金,保障金能减轻压力,维护信誉,确保我们大户继续经营。”
      参与撰写《平湖农村调查》一书的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钱文荣表示,在平湖姚浜村等地开展的土地流转中,政府和村经济合作社不仅仅是中介,还发挥了保障农民权益的作用,这是土地流转中值得推广的亮点。
    用活经营权,产业发展有活力
      近日,位于姚浜村的平湖市三丰果蔬专业合作社的西甜瓜陆续上市,畅销嘉兴、上海等市场。看着一车车的西甜瓜装车运往市场,合作社负责人王杏观眉开眼笑。
      而就在3个多月前,他还在为扩建种植西甜瓜的钢架大棚犯愁:资金在哪里?“这本土地流转经营权证今年帮了大忙,抵押给银行后,银行立马批给了我70万元贷款。”王杏观说,有了资金,大棚顺利建了起来,种植西甜瓜也变得顺顺当当。
      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这是平湖推进土地流转中一个创新举措。2009年,姚浜村对土地进行统一发包后,王杏观陆续转入600多亩土地,种植芦笋、韭菜、葡萄和草莓等,是该村土地面积最大的经营户。也是在这一年,平湖市试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王杏观成为首批获益者。“以前,大户总是因缺乏抵押物造成贷款难,现在土地流转经营权证能抵押,在解决抵押物问题的同时,也拓展了土地经营权的权能。”金莉介绍说,如今,平湖多家金融机构推出了“金土地”、“农易贷”、“农易分”等多个贷款产品。
      对于姚浜村来说,土地经营权的集中流转和用活,更像是一剂“强心针”,激活了沉寂多年的土地,给姚浜村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2009年,姚浜村根据本村实际,对全村2801.8亩耕地进行统一规划,设置了水稻、大棚蔬菜、花卉苗木、芦笋、特种水产、休闲观光等六大产业区块,同时,面向全国发布招商信息,成功引入了18个规模经营主体。“虽然引进的项目不同,但我们都要求业主导入生态循环农作模式。产业发展不仅不能带来污染,而且还要美化我们的村庄。”姚道中介绍说。目前,18个规模种养基地已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把姚浜村建设成了一座“生态农业园”。
      目前,全村农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7.2%。这在工业强村的姚浜村,实属不易。也正是凭借着“农业强、生态美”这一特色,姚浜村在首届浙江最美乡村评比中脱颖而出,荣膺最美村庄称号。“姚浜村的美丽,美在产业、美在生态、美在老百姓的生活。土地入股、整村流转,无形中为建设美丽田园、打造最美村庄奠定了基础。”俞卫平从这样的角度,看待发生在姚浜村的“土地革命”。姚浜村三丰果蔬专业合作社的葡萄熟了,游客正在采葡萄。(资料图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