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兰溪杨梅,人们一点不觉陌生,但说起在当地与杨梅声名并举的兰溪枇杷,也许不少人还不知它的“庐山真面目”。
“枇杷是兰溪的两大主产水果之一,另一个是杨梅。兰溪枇杷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成熟早、味道鲜甜。如今,兰溪枇杷的地理保护商标正在申请过程中,一旦申请成功,将为兰溪枇杷发展再添一把火。”兰溪市农业局特产站站长张启如是说。
穆坞:30年无中生有打造枇杷村
兰溪种枇杷最有名的当属女埠街道,而女埠街道又以穆坞村和霓虹山村而闻名。
1984年,穆坞村引种了1万棵枇杷苗,当时98%都种了下去,也有极个别农户将苗扔进了柴草堆。“如今在穆坞,是‘大种大富、小种小富、不种不富’,当年那些没种的人肚肠都悔乌青了。”穆坞村村支书王荗新说。
第一批种下去的枇杷苗,1991年开始挂果。村民肩挑手提搭船赶到兰溪县城去卖,当时红枇杷能卖1-3元1公斤,村民回来一算账:250公斤红薯粉还不如50公斤枇杷,种枇杷划算多了!
从无到有,穆坞村靠种枇杷走上了致富之路。村民在种植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白枇杷,白枇杷比红枇杷要甜得多,之后,经过精心挑选与栽培,白枇杷的种植比例逐渐提髙,白枇杷价格高但娇贵,红枇杷价格低但产量稳定,村民将红、白两种枇杷都种一定的比例,这样枇杷园的年收入能保持基本稳定。
2001年,穆坞村注册了“穆坞枇杷”的商标,并分成5公斤装进行销售。2004年,穆坞枇杷实行分级包装,大小不同,价格也不同。“至此,兰溪枇杷彻底改变了以往只卖统货、效益难以提升的局面,成为高档水果的象征。”女埠街道农技站站长童树松说。
如今,穆坞村枇杷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掌握枇杷嫁接技术的村民就有四五百人,有些种植大户到隔壁的建德去承包山地种植枇杷,还有些村民组团去江西、湖南、湖北考察,计划向外扩张。
虹霓山:后起之秀携手拉长产业链
位于白露山脚的虹霓山村,从2001年开始种枇杷,2006年开始投产。“2006年的收购价,白枇杷24元1公斤,红枇杷4元1公斤。”虹霓山枇杷专业合作社社长童成华说,“之后白枇杷的收购价一年一个台阶,每公斤最高达100元,2012年的时候达到了巅峰,每公斤160元。”
今年,白枇杷中挑子(单个重量30克以上)的收购价在60元1公斤左右,不少果农认为这是市场理性回归的价格。
虹霓山村目前有2000亩左右的枇杷林。今年42岁的郎跃平是郎山村人,在虹霓山村承包了26亩山地种植枇杷,与他同龄的周庆权是虹霓山村的女婿,种了20亩枇杷,他俩思路灵活。去年,村里提倡搞枇杷采摘游,有很多果农不愿意,担心市民采摘较随意,把一些未成熟的枇杷摘下来品尝,觉得口感不好又随手丢弃,果农看了心疼。但他俩想得很通,率先尝试采摘游,每位游客收50元的进场费,枇杷随便吃,带走的枇杷按市场价结算。”
除了尝试采摘游,虹霓山和穆坞的果农还利用多年掌握的技术,探索枇杷苗木培植,以拉长枇杷的产业链。“3~4年的枇杷苗能到100元1株。我们街道有个绿化苗木大户刘建军,今年上半年光枇杷苗就卖了100万元。”童树松说。在刘建军的带动下,女埠街道有不少农户尝试培植枇杷苗。
女埠:强基础重拓展谋突破
2011年,在浙江农业吉尼斯枇杷擂台赛上,虹霓山枇杷得第一,穆坞枇杷得第二。这对穆坞人其实是一次惊醒。“穆坞是先种枇杷再修路,而虹霓山是先修路再种枇杷,不能小看这顺序的不同,现在面临的情况是:穆坞必须痛下决心打破发展瓶颈,而虹霓山却是借机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机。”童树松这样认为,他用了最简单的两组数字对比两个村的枇杷发展,穆坞村5000亩的枇杷,产值在2000万元左右,亩产值只有几千元;而虹霓山村2000亩的枇杷,50%的面积出产,产值1000万元左右,亩产近1万元。
枇杷是长寿水果,穆坞村30年前种下的枇杷还在产果。“运转了30年的齿轮,也确实需要加加油了。”王茂新说。
修一条上山的路是穆坞村人率先遇到的难题。目前只有通村的水泥路,上山依然还是小路(不能通车)。而虹霓山村因地处白露山脚,开发白露山之初就已做好上山的水泥路。“我的枇杷园就在路边,而且还有场地能供六七辆旅游大巴掉头,不少旅游团就是看中我的场地来我这里搞采摘游。”村民周庆权说。
路不通,不仅采摘不便,游客上山也不方便,最重要的还是有机肥运不上去。“有机肥是深入根系的,一用能管好几年,有机肥运不上去,枇杷树体质差产量怎么上得去。”童树松说。
穆坞人已经意识到通路的必要性。“如果继续靠肩挑手提的话,我们村的枇杷产业就走到尽头了,村两委一次次和村民说,思路的弯必须要转了,如果再不修路,今后枇杷就不是摇钱树了。”王茂新说。
掌握了枇杷种植技术的穆坞人,还打算走出去,去气候环境相似的江西、湖南等地找合适的山地。“今年我们村有很多人组团去湖南转了好几次,就是一片山接着一片山地看。”王茂新说,“穆坞枇杷除了在本地做强之外,还要走出去做大,只局限于这么一个山沟沟,资源总是有限的。”童树松一直在心里比较着穆坞和虹霓山两个村庄的发展。在他眼中,穆坞是老大哥,虹霓山是小弟弟,兄弟俩正相携相依共同努力打响“兰溪枇杷”这块牌子。“我觉得穆坞枇杷发展的第一步已经走完了,种植规模、名气、百姓富裕都实现了,现在村里在进行的是第二步——提升,先修路,加大有机肥的投入,进行老园改造,30年的老树虽然还结果,但产量已经不高了。同时,通过设施栽培手段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利用滴管喷灌、套袋等技术避免高温晒伤和裂果。抛开作为礼品的优越感面向市场销售,搞好农家乐和采摘游,同时挖掘网络销售的潜力。当然还有第三步,就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种植、观光、旅游、休闲一体化发展。”童树松说,虽然没有穆坞人面临的道路难题,虹霓山村人最希望破解的还是白枇杷种植难题。“我们村里搞了5亩枇杷钢架大棚,这是实验性质的,希望能避免白枇杷膨大期雨水过多导致裂果的问题,但成本投入太高了,5亩就要60万,一般的果农是承担不起的。”童成华说。
兰溪:枇杷种植“星火燎原”
兰溪的枇杷种植集中在白露山一带的女埠街道和黄店镇,“我原先就有枇杷种植基础,几年前承包了200多亩土地种枇杷,渐渐地,我们村种枇杷的农民多了起来。要学技术,穆坞、虹霓山的师傅一大把。”黄店镇清塘何村党支书何卫芳说。
除了清塘何村,黄店镇的上唐村、殿口村的枇杷产业也在2003年前后逐渐发展起来。“这与当时兰溪市出台枇杷种植扶持政策密不可分,种植枇杷除了可以获得技术扶持外,还有资金补助,老百姓的积极性高涨。”张启回忆道。
正是在穆坞村和虹霓山村的带动下,以女埠街道和黄店镇为核心区域的兰溪枇杷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于杭州余杭和台州黄岩之后,名列浙江第三,总量占全省的1/10左右,占金华市的70%以上。
“虽然我们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但是如何让枇杷香满全城,我们还有一些瓶颈需要破解。”张启说,“破解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技术上的,另一个是市场上的,我们正在计划建设万亩精品枇杷园区,希望借这个载体,促进兰溪枇杷产业的转型升级。”
据介绍,万亩枇杷精品园区以女埠街道和黄店镇为主体,分为四大块内容,第一是建立枇杷产研服务中心,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置;第二是建立枇杷文化长廊;第三是枇杷精品基地建设,将建立3个面积500亩以上的产业示范区,7个规模较小的精品基地;第四是进行枇杷的综合开发,像枇杷花、枇杷叶等,将枇杷身上的宝贝都挖掘出来。
兰新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