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琳
5月下旬,正是单季稻播种旺季。在景宁县鹤溪街道城西村春海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秧田里早已是绿油油一片,采访当天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雨水滋润着的这片禾苗显得格外的绿。“大球盖菇刚采收完毕,准备种单季稻了。”该合作社理事长刘春海向记者解释道,“尝到菌稻轮作的甜头,社员们都很积极呢。”
2009年,在景宁县农特产服务中心的指导和协助下,刘春海带领合作社社员开始尝试“大球盖菇—水稻”轮作模式,“我自己就种了120亩,第一年收入就挺好的。”单季稻每年4月下旬播种,端午节前后插秧,中秋前后收割,亩产600公斤,亩产值1800元左右;大球盖菇每年10月上旬播菌种,12月上旬开始出菇,采收5潮菇,次年5月底采收结束,亩产4000公斤左右,按每吨7000元计算,亩产值达到2.8元。“两季收成相加,收入将近3万元。过去田里只种一季水稻,许多良田成了冬闲田,利用冬闲田种大球盖菇后,亩收入增了好多。”刘春海喜不自胜。
“社员们尝试这种模式后发现,不仅仅亩收入提高了,而且通过水旱轮作,减少了连作障碍,稻田还可以少施化肥、农药。”刘春海说,“以前我们习惯将稻草就地焚烧,污染环境,自从种了大球盖菇,稻草派上了用场。”水稻收割后,在田里挖好一个个宽1米左右的田垄,田垄上铺设稻草,就成了大球盖菇的温床。“5亩单季稻的稻草才够种1亩的大球盖菇,现在我们还从其他农户那儿去收购稻草呢。用这种方法栽菇,平时管理也方便,不用施肥不用打药,长出的菇纯天然、无污染。”等到大球盖菇的采收期结束,菌渣又成了水稻的养料。据刘春海介绍,利用“大球盖菇-水稻”轮作模式,每年仅化肥这一项就可节省500元。
种大球盖菇虽然好处颇多,但大球盖菇含水量高,保鲜期短,即使在2℃-5℃下也只能保存两三天。刘春海的120亩承包地,盛产期可日产鲜菇近2500公斤,这么多鲜菇又该如何销售?面对记者的疑惑,刘春海解释道:“销售完全不用担心,我们和几家做出口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了合同,根据订单来决定种植面积,只有少量鲜菇在市场上卖掉。”
据景宁县农特产服务中心夏建平介绍,目前该县开展“大球盖菇-水稻”轮作模式面积已有395亩,其中包括2013年在澄照乡田源村建立的112亩核心示范基地,这一种植模式已为当地农民增收89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