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从农民到企业家,一步一个脚印迈向更高的台阶

郑根银的三次创业之路

  金华市婺城区蒋堂镇的一个旧厂房里,传来一阵阵“轰隆隆”的机器声,几个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工作着。这个破旧的厂房,很难让人和这样一串数字联系起来:包括打杂的阿姨总共18个工人,年产值却达2000多万元。那么,是谁在这个破旧的厂房里创造出如此高的产值呢?
两次挫折后,他选择再次创业
  其实,这个破旧的厂房是亿源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所在地,而经营这家公司的老板叫郑根银,蒋堂镇直里村人。见到郑根银的时候,他身上透着质朴气,似乎“老板”两个字很难和他扯上联系。
  面对这样的成绩,他只是笑笑说:“其实我的创业是失败的。”见笔者一脸迷惑,他慢慢道出了其中的原因。原来,早在1980年初的时候,当时不到20岁的郑根银还没结婚就已走上了创业路,办工厂做草帽,凭借着敏锐的市场嗅觉,草帽厂越做越好,他也成为蒋堂镇的第一个万元户。但商海波涛汹涌,不久,因决策失误他“跌倒”了。
  郑根银选择回到农村种田。他承包了十几亩土地,开始种果树。这十几亩地是郑根银的全部希望。可是,这十几亩田地并没有给郑根银带来他想要的财富,相反,还让他负债累累。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
  就是在两次创业失败的情况下,郑根银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创业——做来料加工!
起步难,难起步,他坚持下来了
  1998年,郑根银一个朋友的儿子在义乌做来料加工,收益不错。在朋友的建议下,郑根银也走上了来料加工的创业之路。但这条路一开始并不顺利,没有积蓄,交通不便,没有经验,一个个困难如同一只只拦路虎。然而,这并没有让他退缩。当时,郑根银已经结婚,老婆是一名缝纫工。没有资金,郑根银就把老婆每个月做缝纫工的工资拿来做成本;交通不方便,要从义乌进货,郑根银靠的就是乘大巴、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没有经验,他就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积累。
  刚开始起步的两年,郑根银几乎做的都是赔本生意,但他并不气馁。问起原因,他说:“我觉得头两年是给我积累经验用的,而且我看中这块市场,农村有那么多的剩余劳动力,应该有很大的潜力。”
  两年后,郑根银的来料加工业务开始慢慢走上正轨。请村里的老人、妇女来做,老人一个月至少可以挣个一两百元。郑根银的来料加工厂不仅让自己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好转,也带领村民走上了一条致富路。如今走在村子里,老老少少都认识他,都夸他厂子办得好,为他们谋福利了。
  为了适应发展需要,2008年,郑根银成立了婺城区力峰工艺品来料加工厂,承接相框生意,开始生产自己的产品。相框生意,郑根银从未接触过,也没有这方面的相关技术。创办之初,郑根银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车间里,他说:“我只要有时间就和工人们一起,钻研生产技术,现在啊,生产线上机器的声音不对,我就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一方面是来料加工生意,一方面是相框生意,两条腿走路让郑根银的创业路越走越稳。2013年8月,郑根银的厂子由个体转型为企业,成立了金华市亿源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农民老板的生意经
  年产值2000多万元,这个数字让很多人都为之感慨。可是面对这样的数字,这位农民出生的老板却显得很淡定,他认为,如今企业要想发展好,靠的不是劳动力,而是科技。于是,郑根银毅然投入400多万元改进厂里的生产设备。现在,在他的厂里,你会看到这样一幕情景:一条长20多米的生产线只有一个工人在作业,从开始的原材料到最后的成品,都在一条生产线上完成,“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在用人方面节省很多开支。”节省下来的开支,让工人们可以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一来二去,在他的厂里,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有技术的工人。以高科技来促进生产,以高报酬来留住技术工人,这是这位农村老板的生意经。
  除了节省开支,留住人才,郑根银还努力去开拓市场。2013年,郑根银和儿子带着自己的产品到巴西参加一年一度的产品展销会。在展会上,郑根银看到了巴西这个市场,也让更多的外国人知道了他的产品。如今,他的生意已经走出了国门,做到了海外。
  郑根银说,他从一个手握锄头的农民成为资深的来料加工经纪人,就是要带领村民走上一条共同致富的道路。至今,他已连续8年获评婺城区来料加工最佳诚信经纪人、优秀经纪人、来料加工创新奖等荣誉称号。
胡敏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